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这孩子稍微适应了一个人在梦境世界的独处。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可以进到屋子里,虽然家里没有人。
但相较于小小的阳台,总还是要安心一些。
“她说那边和这边的家不太一样?
更老,更旧,玩具上也散发着不好闻的气味。”
记载这部分内容和分析的时候,显然作者对于这一特殊的梦境案例,有所好奇。
如果是这家人的集体潜意识构筑成一个梦境的话。
梦境中的物件应该和现实保持一致才对。
有差异的不仅是屋子里的一些东西。
根据那孩子所讲。
在窗子外面,是一阵浓厚的看不清其他东西的迷雾。
作者不太确定这个梦境最终是否会扩大到外部世界。
从中间部分的内容来看。
苏文能明显看出杨志刚在此时的内心纠结。
是暂停研究,把孩子治好,还是继续观察。。。
这种从未有过发现的个例,实在太过少见。
要不要放任这种状态继续延续下去,显然他选择了后者。
当然也不排除他尝试过对孩子进行治疗,但治疗并不成功。
总之,书籍部分来到了第三段。
这部分内容是最少的。
在这一阶段,杨志刚尝试着在现实世界对于那孩子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改变。
来研究梦境之中的环境是否发生变化。
而结果是。。。一半一半?
杨志刚发现,有些物品在现实增加或者移除的话,在那边世界会发生对应的变化。
但更多东西则是影响不大。
比如桌椅床铺这些东西全部换掉,那边世界仍然是旧的家具。
但是买到新的玩具放到家里,那边世界有时也会出现对应的玩具。
甚至在玩具中藏匿的纸条,这孩子也能准确的按照研究指示,在那边世界拆开玩偶的线头,发现上面画的图案。
第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