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过学堂的人自然知道这句,也算是常见的人生信条了。
每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或者是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轨迹。
但想到后世的脑洞,众人有点拿不准,这句话改过出来的意思恐怕会和原话之意相差甚远吧。
【三十而立:三十个人才配让我站起来打。】
【四十不惑:要是四十个人,我冲上去打一点都不犹豫的。】
【五十知天命:要是五十个人会被我打得以为遇到了他们的天命。】
【六十耳顺:要六十个人在我耳边说话我才能消气不打了。】
【七十随心所欲:要是七十个人围攻我,我就能随心所欲乱杀了。】
各朝人:……
孔子及其弟子:!!!
老百姓:哦哦哦
历朝学子:???
此刻,无论有没有学习过论语的人都沉寂了,。再次看清标题《抡语》。
他们才知道,为何是“抡”了,因为要动手,抡起来打你,并且可能还会边打你边和你讲道理。
太炸裂了!!!
孔子想解释,但却不知道从哪说起,随即放弃。
算了,算了,相信应该没人会如此理解的。
老人虽然有点无奈,但这种新型的辩义也并不是无可取之处,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思想言行传到后世,人人学习,岂不乐乎?
大秦,扶苏再次被后世人的翻译感到震惊,原来不止诗词,就连文章后世也能翻译得如此“清新脱俗”!
虽然他知道这句的本义,但不介意看后世的奇葩翻译。
逐渐变得蔫坏的扶苏公子~~
大汉,董仲舒看着手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奏章,这让他以后怎么面对儒学!
后世人你们不要会翻译来乱翻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