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有三十几米,最矮的也有三米。
有人形的,有兽性的等等。
且不少半成品的机甲周围都站满了人。
这些人热烈的讨论着。
有些人不是在讨论,是在争吵。
在苏哲、范晓明、左大军三人出现后,众人纷纷热情的打着招呼。
三人来到一个高三十米的机甲前。
范晓明看着有些兴奋的左大军说:“你的科研团队不是只有一千人出头吗?我看这现场,随便算算就超过了五千人。”
这个厂房他和苏哲还是第一次来,以前只是看过照片。
还别说,看着如此多的机甲让人挺震撼的。
“现在厂房中的人数超过了八千人。”左大军解释,“我带的科研团队的确只有一千人,其他人员都是外围人员,有学校的老师、学生,也有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老师和学生。”
别看着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就是专职人员只有一千多人。
但外围人员那就多了去了。
学校有的外围人员有三千人,其他高校、研究所的外围人员有三十万人。
且这个人数还在增加。
当然了,对于这些外围人员,要求也不高,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
参与进来的外围人员只有很少的补贴。
别看每个外围人员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但人数多啊!累计起来也是很吓人的。
就比如遇到难题,一人一个想法,一人一个建议,很快就能讨论出解决难题的方案。
如果不是这样,装甲型太空服也不会这么快出成果,也不会搞出如此多的机甲。
这样模式的不只是他带的科研团队,学校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几乎都是如此。
以科研团队的专职人员为核心,以学校和其他高校、研究所老师和学生为外围人员。
当然了,外围人员和外围人员很多都是重合的。
就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是研究机甲的外围人员,同时也是研究机器人的外围人员。
在他看来,这种结合方式非常的合理。
不仅提高了科研的效率,还能培养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