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标的心中,这个人只能是杨宪。
杨宪之才可为大明国师!
一个中书省丞相在朱标看来,甚至都有些屈才了。
朱标当时跑去和朱元璋说这事的时候,朱元璋明明没有否定他。
他原本以为,朱元璋也是认同此事的。
因此此时此刻,在奉天大殿上,听到内侍官念出“胡惟庸”三个字时,他才会如此震惊。
另一边,宣读还在继续。
“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清识雅量,工文茂学,秉忠义之规,靡惮艰险,挺松筠之操,宁移岁寒,宜承赐剑之荣,式允济川之望,可中书左丞,散官如前,钦哉。”
胡惟庸从众大臣中走了出来,在大殿正中央跪了下去,朗声道。
“臣领旨,谢恩!”
散朝后。
朱标沉默不语,直接出宫,登上了前往扬州的轨道列车。
扬州这边。
杨宪今天很是高兴,因为手底下研究团队终于是完成焦炭炉的改造、攻克转炉炼钢技术!
虽然这其中离不开他提供的各种设计图辅助,可能够成功落地,还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转炉炼钢的原理虽然很简单,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
简单与没有技术门槛都是相对,革新冶炼技术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投入正常应用,仍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与改进。
如今炼钢产业总算是步入了正轨。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全国各地加紧时间开采铁矿。
要是杨宪没有记错的话,后世蒙古国有大量铁矿。
看来什么时候,得让朱标去联系一下朱棣,把蒙古封地上的矿产资源也得尽早利用起来。
要知道接下来,想要让大明发展提速的话,那么钢铁所需的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幸以如今大明的条件,矿石不够直接去抢就行了,人不够也同理。
就在这个时候,杨宪突然得到手下来报,说是太子殿下来了。
这个时间点来。
应该是朝廷那边对于新任中书省丞相有了结果。
前些日子,朱标就曾经修书给杨宪,说是一定会举荐杨宪成为中书省丞相。
当然杨宪心中清楚,这个位置八成是不会落到他头上了。
果然朱标一走进来,从他脸色就可以看出,是在强打着精神。
朱标有些歉意地开口说道:“杨卿莫要挂怀,父皇选胡惟庸,一定是有他的考量。杨卿在我心中,可堪大明国师,拜相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