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元璋自认为能够镇得住杨宪,这是洪武大帝对于自己的自信。
可要是哪一天朱元璋要走了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难说的很,朱元璋今年毕竟已经五十岁了。
李善长这一番话,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啊!
人老成精,说的就是这种人。
中书省。
李善长擦着书案,眼里尽是不舍。
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工位,最后什么都没有带走。
只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他留给胡惟庸的话。
走出屋子时,外头中书省的官员们已经站满了院子,独独少了胡惟庸。
“属下拜送相国!”
看着中书省全体同僚自发地为自己送别,李善长眼里不由得含着热泪。
李善长在位的这十年时间,小受小贿肯定有,但是凭借他的小心谨慎,大的政治错误没有犯过,所以在众臣心里的威望极高。
他站在原地,抖了抖身上的衣服,朝着众大臣,回礼,一揖及地。
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此时此刻,胡惟庸只能是在屋子里,默默为自己的恩师送行。
<divclass="contentadv">即便冷酷如他,此刻同样是红了眼圈。
胡惟庸手中拿着的是李善长留给他的告诫。
“中书省统御六部,节制各省州府,中书省丞相,无语自威,一言而天下重。以后你接任了中书省,更应该事事多向皇上请旨,宁肯让他觉得烦了,也不可随意自专。头上的一片天,只能是陛下。”
“切记,切记,切记!”
三声切记,声犹在耳。
胡惟庸将手中纸张放在身前灯火上点燃,手中的纸张很快便是燃成了灰烬,火苗烧到他的手了,都未曾察觉。
“恩相提携之恩,惟庸没齿难忘!”
数日后。
皇宫,奉天殿。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致君惟善,辅德在和,必佚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乃眷公才,作予良弼,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
大殿上,内侍官念到这一句话时,太子朱标忽然变了脸色,转头看向正在宣读圣旨的内侍官。
李善长辞官归隐,这么大的事情,朱标自然是知道的。
在得知李善长要辞官归隐的第一时间,朱标便是去找了朱元璋,表达了他对于下一任中书省丞相人选的看法。
在朱标的心中,这个人只能是杨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