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下一题问答。
34、始皇帝前后八次巡游的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桥松眉头一皱,立刻在下面纠错:
「始皇帝一共巡游了九次,古代天子讲究九极之数,试卷上怎么能存在这样的低级错误?」
然后才开始回答问题,挨个罗列巡游的目的。其他几次还好说,都很清晰明朗。
第六次巡游九州全境,桥松的回答是:
「这次没有政治目的,始皇帝带太子游玩散心。」
第八次巡游巴蜀,他也回答道:
「这次也是去游玩的,畅玩巴蜀古迹。」
第九次巡游骊山陵则是:
「验收皇陵。」
试卷做完,桥松松了口气。
其实卷子里有一些比较偏门的问题,是在他死后大秦发生的事情。幸好因为始皇帝一朝太有存在感了,把别的皇帝压得黯淡无光,所以关于始皇帝的问题格外的多。
桥松心想,这把稳了,朕肯定能考个高分。
两天后卷子发下来。
历史老师在投影仪上展示了这份答卷,并且指着低级错误讲解起来。
老师黑板敲得嘭嘭响:
“这位同学,我说过多少次了,审题!审题!自己看题干,题干上是不是说了「秦朝」传入我国?你自己看看葡萄和棉花是秦朝传
进来的吗?那是战国时期传进来的!”
桥松:……
桥松下意识反驳:
“不可能,这是祖……这是始皇帝在位的时候传入的!”
老师心累不已:
“始皇帝在位的时候,一开始那是秦朝吗?那叫战国末年!秦朝要从泰山封禅开始算起,这种基础知识点我上课有没有跟你们反复强调过?”
桥松一呆,他上课没听来着。
其实对于身处大秦的古人来说,他们并不会精确区分什么秦朝和秦国。
在桥松看来这不都是大秦吗?
你要是问“大一统之后传入我国的”,那桥松肯定不会答错。
老师接着说下一道题:
“这个是课本上的例图,为什么还会有人答错?你们平时不认识农作物,至少书上的例图得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