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物尽其用、人尽其贤。
还有一个褚遂良,如今在御史台那边,已经有了魏徵的半个影子。
还有一个许敬宗,在恒州那边辅佐李恪,其所作所为也算是深得李世民的认可。
或许,这就是献媚之臣特有的能耐。
许敬宗似乎很快就猜到了李世民的用意,也就顺着李世民的圣心,帮助李恪治理好恒州。
去营州的时候,李世民没有在恒州逗留。
但是凯旋之时,却特意提出了,要在恒州休息半天。
这对于李恪来说,就是莫大的肯定。
李世民也单独召见了许敬宗。
至于君臣之间到底说了一些什么,也就没有人知晓了。
李世民这是想要把那些原本在李治时期开始崭露头角,最后成为重臣的那些人,现在就开始慢慢地提拔起来。
因为一代新人换旧人。
李靖、尉迟敬德、房玄龄、魏徵等这些人也都老了,随着大唐的发展越来越昌盛繁华,政务也就越来越多,事情也就越来越多。
他们确实是感觉到了力不从心。
故此,要有有能力的人可以被任用,被历练,被提拔,最后辅佐皇太子治国理政。
李世民要给李承乾留下一个可以用的顺手的班子。
以后,他还要把武则天、李隆基时期的那些人,也慢慢提拔起来,又或者是告诉李承乾,让他帮助下一位皇太子建立一个可以用的顺手的班子。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可能会不存在了。
这也是陈平安的话。
一件事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伏线很长很长。
再过三十年。
史册就真的成了另外一个时空的史册,而不是这个时空的史册。
李世民以前不太明白。
现在多多少少也能想象得到了。
李世民又看向了魏徵,魏徵站出来,举荐了韩暖。
就这么举荐下去。
最后定下了一百二十七位官吏,前往安东都护府,也就是高句丽,为大唐治理安东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