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传帮带,林祖发熟悉了所有的工作业务,李爱华放手,除了每周开一次例会外,他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川菜馆的开业上了。
川菜馆里的所有荤菜,李爱华全部用灵泉水滋养。
鸡、各类淡水鱼、虾、鸡蛋等全是空间灵泉养出来的,而他后来发现了,像猪肉、牛羊肉和排骨之类的,只要用灵泉水浸泡超过三小时,就有变化。
虽然达不到养殖出来的那样美味,但相比市面上直接买回来的肉类食物,又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闻着香,吃起来更香。
他们餐厅的菜,吃过的人就忘不了,再去别处吃,总是无法找到那种特殊的味道。所以,还得回头再来吃。
因此,开业之后,大概从第三个月开始,客人天天满座。
李爱华知道,这里有一半的功劳属于自己的厨艺,另一半的功劳属于灵泉水。
就连曾领导,李怀德处长,杨厂长等老上级,现在请重要的客人吃饭,基本上都是来他的餐厅了。
口碑这东西,就是口口相传。
原先曾经请他去家里做过家宴的主顾们,听说他开了餐厅,也纷纷过来捧场,要知道那几年他做的可都是非富即贵人家的家宴啊!
还有他做古董生意时的那个「民间文化爱好者协会」,那里面的人可都是有钱又有品的人,得知他现在是这家餐厅的老板,很多人把与客人见面的机会都放在他的餐厅里了。
当然,生意不是靠熟人撑起来的。更多的是市场上来的客人,但在开业之初,这些关系网还是起到了引流的作用。
开业后,经过半年的时间摸索,李爱华基本上对后厨的很多工作进行了量化处理。
每晚回家写笔记,这个年代只能手写,他无比怀念后世的电脑,要是制作电脑文档该多么轻松惬意啊。
可是,现在是1983年,只能用手写。
黄卫红见他写得辛苦,便让他口述,她帮他记笔记。
到了下半年八月份的时候,黄卫红帮助他把笔记整理成了《川菜后厨管理量化标准》。
整理完成后,他就和娄晓娥商量,再开第二家分店。
店面开始装修,娄晓娥负责大堂管理人员的培训,李爱华负责后厨人员的培训。
娄晓娥之所以亲力亲为,她是想在刚开始的几个店里,把她的一些理念贯彻下去。这些东西慢慢就会沉淀成他们餐厅的企业文化,所以,她暂时不想假以他人之手。
她觉得香江那边的人不了解内地的特点,而内地的人,她又觉得人家的思想不够开放,眼界不够开阔,所以,她想亲自动手带出最初的队伍。
李爱华这边也有想法,他整理出来的这套标准,现在不想外露。所以,决定扩张时,后厨的负责人只能用自己人。
他另外为于莉的餐厅招聘了一位后厨管理,把马华直接调到这个餐厅来学习。
马华这个人天赋不高,但后天却是非常努力勤奋。在于莉餐厅工作的这一年半时间里,他越来越成熟,李爱华觉得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这一天,他正在给马华上课的时候,胖子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