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到远方的一位大文豪如此欣赏自己,心里不可能没有想法,情绪上更不可能没有波动。
正百思不得其解间,他想到了一部作品——
甚至还普及了一个新词——
陆时冷哼,
“……”
‘我议联同兹决心,
而到了1906年,法国高院会宣布,不利于德雷福斯的指控已不成立,
萧伯纳说:“听你的意思,陆和帕西先生是在斯德哥尔摩认识的?”
陆时哑然失笑,
克里默回答:“我想说的不是那个。你支持消灭私有制。而左拉先生在《劳动》这本书中预言,如果那么做,未来会出现很滑稽的情况。他举了个例子:有时,商店里根本买不到肥皂;有时,货架上又摆满肥皂,求不应供。”
克里默耸耸肩,
但在某种程度上,克里默确实有自己的“门路”,
“弗雷德里克曾与我说过他。”
没人说话。
法国人哪怕对此接受度再高,可如果告诉他们,
克里默打断:“还是先看看再下定论。”
一万匹草泥马在心中狂奔而过。
陆时找出纸笔,
萧伯纳勾勾嘴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陆时,
军方以诽谤罪判处左拉一年监禁并与3000法郎的罚款,
左拉被迫流亡。
“啧……”
“呼~”
他将陆时引进办公室,
“如果这位克里默先生叫你‘SirLu’,那可真就是诚心实意的了。”
那本书不应该直接拿出来。
但直言是有代价的,报复如期而至,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好吧。”
(PS:《我控诉》一文十分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