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珊打电话过来恭喜她,并通知:
11月14号到12月19号会有为期一个月的图书签售,她已经帮这本书争取到了《新闻周刊》的书摘合同。
所谓书摘合同,就是发行量冠绝全美的《新闻周刊》,将会在《金陵大屠杀》中选段刊载,用以吸引读者,进行前置性宣传。
这样在后续的发售时效果会更好。
张纯如认真地选取了自认为的书中精华,通过邮件发送给《新闻周刊》的编辑汤姆·马林斯,在得到确认回复后欣喜若狂。
距离她心中的目标,通过这本书澄清历史,为正义发声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坐在家里的电话前,给邵子平、丁元、汤美如、杨夏明、段月萍、孙宅巍、厄休拉·拉贝等等,所有曾经给过她帮助、关心这段历史的同行者们通知了喜讯。
看着银幕上笑靥如花的张纯如,台下的观众们都大差不大地猜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面要出意外了。
果不其然,隔天的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张纯如在电话中气愤地质问马林斯:“为什么要缩版?”
马林斯欲言又止,只能苦劝:“不缩版,可能就要撤版,这是董事会的决定,我也没办法。”
张纯如似乎猜到些什么,循循善诱道:“汤姆,告诉我真相,我不会为难你。”
“不然我就去《纽约时报》登报,控诉你们的出尔反尔!”
这时候的张纯如在美国文坛已经小有名气。
特别是她撰写《金陵大屠杀》的过程,去年出席的纽约《拉贝日记》发布会,都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很多华人群体的支持。
马林斯受夹板气,无奈悄声暗示她:“《周刊》最大的广告金主,一个是丰田,一个是索尼。”
说完就挂了电话。
张纯如怔怔地听着电话中的盲音,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90年代的鬼子经济排名世界第二,在北美各个产业的影响力都很大。
加上已经盯上她的右翼势力,张纯如想要发声,似乎也没有太好的出路。
聪慧的华裔女作家想到一个主意,她在丈夫道格拉斯的协助下,把关于此事的前因后果写成短评,投向了《新闻周刊》的竞争者们。
首先是华人家族郑家创办的《纽约邮报》,有一就有二,很快《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也猎奇似地响应。
张纯如这位就读于香槟分校新闻系的华裔女作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个人炒作,《新闻周刊》虽然最终还是向丰田等企业屈服,但她的目的已经达到。
从北美到欧洲、亚洲,张纯如成为了华人的女英雄。
很快她的《金陵大屠杀》开始出版,纽约的签售仪式前排起了长队。
银幕上,刘伊妃饰演的张纯如站在纽约书店的签售台前,柔和的灯光映照着她略显疲惫却坚定的面容。
她手中的钢笔在书页上沙沙作响,每一笔签名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排队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华人老者,他们捧着书的手微微颤抖,眼中噙着泪水;
有年轻的亚裔学生,神情肃穆,像是接过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甚至还有犹太裔和非洲裔的读者,他们翻阅着书页,神情凝重,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影子。
台下的观众们精神振奋,前半阙的窒息感从拉贝线开始就一直在释放,这种类似“劫后余生”的舒畅令人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