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后纽约举办的《拉贝日记》面世发布会上,她积极出席,证明自己的确在1938年见过这本日记和相关胶片资料。
就是源于今天这场聚会。
银幕上的时间跳转,1948年,正值第一次柏林危机。
此时整个柏林物资紧缺,口粮分配不足,算得上饿殍遍野了。
镜头中出现一个瘦弱的男人的身影,正是穷困潦倒的拉贝,电影宫里的观众们几乎不敢认他。
扮演者汉克斯这段在柏林的戏份,比之前整整瘦了35斤。
拉贝拎着篮子去往郊外采摘野菜和野果,路上偶尔有饿晕倒地的人,生死不知。
他有心救助弱者,但想到自己的家人,最疼爱的小孙女厄休拉还翘首以盼自己带回去的食物,只有狠狠心视而不见。
但令拉贝惊奇的是,回家后妻子递给他一封瑞士寄来的信和包裹单,没有写名字,但物品一栏写的是食物。
拉贝好奇地打开信件,时任金陵市长沈怡的画外音响起。
“金陵人民永远铭记您在1937年寒冬中,以血肉之躯守护25万同胞的义举,您的善行使这座城市免于彻底毁灭。”
“悉闻近况,已委托瑞士友人采购奶粉、香肠、面包、牛肉等食品四大箱,即日经中立国转运至柏林。”
“贵国时局动荡,如不弃,请携全家来金陵安度晚年,将为您提供住所与医疗保障,以偿厚恩。”
“盼复!盼复!”
拉贝捧着信纸的双手不住颤抖,泪水模糊了视线。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1937年的金陵寒冬。
那些在安全区日夜奔走的疲惫,那些与日军周旋的惊险,那些在绝望中坚守的希望,全都化作此刻滚烫的泪水。
情深意切的盼复,照亮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
拉贝紧紧攥着信纸贴在胸前,仿佛这样就能触碰到那座朝思暮想的城市。
他知道,自己那些在战火中的付出,从未被遗忘。
这份来自东方的感恩,比任何勋章都更让他感到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拉贝没有负了金陵人民,金陵人民也没有负他。
看到这里的王小帅等华人导演,心里突然有一丝明悟。
如果整部电影通过张纯如著书立说延伸出的三条线,在上半部分的主题是绝望;
那从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开始,包括后面她的成书和魏特琳线的结局,主题就是救赎。
他把日寇的嘴脸撕得血淋淋摆在观众面前,让所有人看到人性之丑、之恶;
又通过张纯如、拉贝、魏特琳三位正义天使,来完成对历史、对人性的救赎。
绝望是这段历史的底色,但救赎是人性的选择。
拉贝线至此结束。
时间来到了1997年11月,香槟城家中的张纯如兴奋地收到两本《金陵大屠杀》的样书。
编辑苏珊打电话过来恭喜她,并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