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作战部署,“布什”号在第二阶段打击行动中,舰载战斗机至少都要出动一千二百架次,规划打击的目标超过了一千个。在打击行动的后三天,“肯尼迪”号将脱离编队,由新到达的“罗斯福”号顶替,而“布什”号也要在完成打击行动之后,去进行部署期间的第二次综合补给。
显然,作战行动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并没有太大变化。就算有,那也是在战术层面的调整,或者说意外。比如说,伊朗军队加大了在阿拉伯海方向的投入,舰队需要更加频繁的进行战场机动,也就消耗了更多燃油,从而缩短了补给周期。只不过,这些战术层面上的变化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不管是十天补给一次,还是七天就需要进行补给,都在计划的预测范围之内。
不在预测中的,其实是战场外的变化。
天亮之前,五角大楼发来了指令,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让“布什”号在完成补给之后去索科特拉岛东北海域,然后出动侦察机,掌握索科特拉岛上的防御部署情况,为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做准备。只不过,五角大楼没有提到是什么军事行动,只是让“布什”号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当然,出动侦察机就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也就是按照五角大楼的要求,佩里奇派出了一架EA—18G前往索科特拉岛。虽然“咆哮者”是电子攻击机,但是也能够用来执行侦查任务。因为能够挂载专门的侦查设备,所以执行侦查任务的效率更高。事实上,美国海军经常让EA—18G执行侦查任务,不过主要是侦查搜寻敌人的雷达等电子设备。派EA—18G去索科特拉岛,除了要针对电子设备,还要用可见光照相机拍摄照片。也正是如此,这架EA—18G才带上了两具专门的侦查吊舱与三具大型副油箱,没像平常那样挂上电子战吊舱。毕竟是去索科特拉岛,那边根本就没有防空系统,也就不存在威胁。
可是哪里想到,那架EA—18G在逼近索科特拉岛的时候,发动机发生故障。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一起平常的事故,但是并不等于说,就一定能够排除其他可能。
当然,到底是什么原因,要等技术部门出结果。
只是,佩里奇首先等到的并不是故障分析报告,而是来自五角大楼的指令,也就是作战命令。
派遣战舰掩护与支援作战部队登陆索科特拉岛。
就这么一句话!
关键还有,没有提到作战部队的番号,更别说规模,以及登陆的作战方式,还有发起时间等关键信息。
不过,佩里奇立即就反
应了过来。
这明显是一次秘密行动,发起方不是五角大楼,而是CIA这样的情报机构。命令当中提到的“作战部队”不是美军,而是雇佣军,或者说是情报机构扶持的私人武装力量。至于登陆索科特拉岛,其实是送雇佣军上岸。在佩里奇的认识当中,索科特拉岛就是一座荒岛,即便有几万居民,也没有防卫力量。派遣雇佣兵攻占这座岛屿,根本就没有难度,舰队也就去做个样子。
当然,佩里奇很快就意识到,他太过想当然了。
在他找到包括航空作战参谋肯特上校在内的主要军官商讨作战方案的时候,五角大楼发来了最新情报。
准确的说,这是CIA提供的情报,五角大楼是转发。
索科特拉岛早就不是荒岛了,沙特王室在当地购买了一块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准备搞旅游产业。关键是,在沙特当局的推动下,也门政府与胡赛武装都承认索科特拉省拥有除了外交之外的所有自治权。说得直接点,索科特拉省有权组建武装力量,并且在也门法律与国际公约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以保护本土安全为主的主权。这也意味着,索科特拉岛上或许有一支武装力量,而且规模还不小。哪怕也是雇佣军,凭借提前构筑的防御阵地,都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其实,这也是派舰队过去的原因。
佩里奇也不笨,立即就想到,那架EA—18G未必是出了故障,或许是遭到攻击,发动机才会损坏。他也立即联系了维修部门,而主管军官给出的答复很直接,动力系统的控制芯片已经损毁,而且发动机很有可能是在动力芯片损毁之后,向燃烧室喷入了更多燃油,导致燃烧室的温度超过了设计极限,最终导致发动机损毁。只不过,主管军官的答复不能认定芯片是遭到攻击而损坏。
用主管军官的话说,这或许是高强度使用,而且日常维护不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