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页页翻过去,大抵心里有数了。
张安世所希望的,是一个能够大明的商贾可以自由出入,同时在整个安南,设立两套行政体系以及两种军制的系统。
两者之间,互不统属,却又可相互依存,彼此又可相互掣肘。
就如总督府直属的所有人员,几乎安南人无法参与。可安南本土的一套体系,商行也不插手。
朱棣道:若是这些土人,离心离德,怎么办
张安世微笑着道:陛下,安南与我大明不同,大明九成九都是汉人,倘若照这样办,确实可能会离心离德。
可据臣所知,安南的情势更复杂,就说南北安南之间,占城人和北方的安南人其实就一向对立,再加上还有其他各族各部的人丁,我大明给了安南人足够的位置,他们即便离心离德,也没办法协同一心,若当真有人心怀不轨,也可借用他们的对立,分而治之。
朱棣听罢,抬眸看着他道:安南也沿用科举
张安世道:安南的读书人也不少,读四书五经者,也多如牛毛,只是让他们的读书人进京赶考,只怕以他们的学问,是绝不可能中进士的。
张安世顿了顿,接着道:所以臣的意思是,在安南,也设科举,为小榜。
朱棣笑了笑道:这科举……还是有些用的,说不准,你的书……还可卖去安南。
张安世乐了:臣希望四海之地,都读臣的八股书。
朱棣大笑起来:你的心倒是不小。
随即,朱棣问出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能挣银子吗要知道,四卫人马驻扎在那里,还在总督府派遣这么多人员,这些可都是银子。
张安世信誓旦旦地道:陛下放心,臣将这安南的收入,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市舶司的关税,另一类为当地的税赋,这程,朕准了,其实……商行如何挣银子……不,如何治理一方,朕也是头一回,如今是夜里行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照着这个方法来,以后再斟酌着去修剪便是。
张安世顿时就道:陛下圣明。
见朱棣恩准,张安世心里欣喜不已。
眼下,只好拿安南当一个试验田了,若是可行,那么将来便可以将这个模式,套用在商行其他的地方。
张安世道:还有一事。
张安世顿了顿之后,道:陛下,这安南总督乃是怀远伯,可怀远伯擅长的乃是军事,可谁来负责日常的治理之事呢臣以为,该设一个副总督,主持日常事务。
朱棣道:这样的人,可不好找啊,有这本事的,至少也该是一个布政使以上的大臣,能够治理一方,且能相机决断,而且还要能辅佐朱高煦治军。只是……我大明只怕没有哪个布政使,愿往安南。
张安世道:臣有一个不情之请。
朱棣道:你但言无妨。
张安世道:翰林侍讲学士杨士奇,足以担此大任。
朱棣却是一脸余虑地道:他是翰林学士,未来前途似锦,可愿往安南去了安南,可是要吃苦头的。何况,要治理安南之地,非同小可,他毕竟一直都在翰林院,治理的经验怕是不足。
朱棣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朱棣已经关注到了杨士奇,确实有好好栽培的打算。
可这并不代表,朱棣认为杨士奇可以处理好安南如此复杂的地方。
于是张安世道:杨先生吃苦耐劳,行事周密,为人也稳重,臣以为……他一定可以担当如此重任。
杨士奇是何等人,是大明未来的首辅大学士,而且是正儿八经,不是靠功名,靠着能力升上去的人。
这和解缙这等人是完全不同的。
即便可能一开始,杨士奇会有许多地方生疏,可这样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特别的强,业务上手得特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