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
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而吴绪芝率军殊死抵抗十余年,直到建中二年弹尽粮绝,这才选择了投降吐蕃。
投降之后,吴绪芝与吐蕃约法三章,即不迁徙敦煌百姓,不可随意屠戮,不可苛捐杂税等等。
对于啃了十余年都没啃下来的沙州选择投降,吐蕃自然十分高兴,而吴绪芝的条件也被其答应。
也正是因为吴绪芝的条件,这才让沙州的势力没有被吐蕃打乱,给予了张议潮起义的基础。
至于吴绪芝,他虽然投降,但并没有在吐蕃仕宦,而是隐退敦煌乡间。
他的妻子是南阳张氏,与张议潮同宗,因此张议潮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洪辩结识。
由于洪辩参禅,吐蕃对其也十分尊敬,吐蕃赞普更是下令提升他为释门都教授,成为河西僧界的最高领袖。
期间,洪辩散尽家财,招募良工巧匠开凿七佛堂,历时二年而成。
这七佛堂,便是后世的敦煌莫高窟中的第三百六十五窟,而在此期间,洪辩也借口保护洞窟,招募了许多僧兵。
随着吐蕃赞普被刺身亡,河西局势逐渐变乱,张淮深与洪辩也开始谋划起了起义归唐的事宜。
一直到大中二年,二人决定起义,而洪辩以其河西僧团最高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招募瓜沙等地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军讨伐吐蕃。
在张议潮克复沙州后,洪辩即派弟子悟真等随侍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在张议潮收复甘州返回沙州后,便派出了悟真前往长安报捷。
如今悟真归来,说明报捷已经落下尾声,就是不知道悟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消息。
至于刘继隆在听完了吴氏的起落后,也算知道了吴氏为什么没有子弟担任要职。
说白了,吴绪芝本来就是外来户,只是因为他的身份才能让吴氏成为当地豪强。
可再怎么说,吴绪芝也是外来户,所以吴氏的子弟并不算多,而洪辩参禅,自然不可能还俗。
洪辩不还俗,剩余吴氏子弟没了领头羊,自然只能沉没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这般想着,刘继隆不免唏嘘。
他并不觉得吴绪芝有错,毕竟他坚守河西十余年,早已经用行动表明了他的态度。
如果不是肃宗不听李泌的,安史之乱恐怕早已平定,而吴绪芝也能等到唐军来援。
想起这些,刘继隆不免惋惜起了如李泌、吴绪芝这些人。
他手下文人极少,崔恕算是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了。
可即便如此,崔恕也没办法帮他分忧太多。
倘若他手下有李泌这种人,他也就不会被许多琐事牵绊了。
唏嘘之余,时间也不免一点点过去。
从龙首山到山丹二十余里,虽然距离很近,但毕竟下了雨,所以悟真他们今晚估计是到不了山丹了。
张淮深与刘继隆寒暄几句,交代了两日后返回张掖后便去休息了。
张淮深一走,索勋自然没有留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