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紫禁城,建福宫的一场大火足足烧毁了400多间房屋。
大量的珍贵收藏,化为灰烬。
据说,是大太监为了掩盖监守自盗的杀头罪证,才故意纵了把火。
大火熄灭的二十天后,怒气难平的溥仪,一道旨意遣散了所有太监。
至此,等传世之宝在大火中消亡的事,便在民间传播开了。
之后,时间很快来到了1945年,随着溥仪被苏联红军逮起来之后,大量的传世巨作也跟着活了过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原来,早在那场大火之前,溥仪就已经转移出了一千多幅字画。
间接的,倒为保护历史文明立了把功。
在溥仪被苏联红军送回来的同时,政府开始号召大家上缴散落在民间的宫廷文物。
没想到,还真有文物回流到了东北人民银行。
直到1949年东北博物馆成立后,才一并接收了保存在东北人民银行的文物。
但这批文物没人敢动,一直被封存在博物馆的仓库里。
直到两年后,接到命令的博物馆才正式展开了清点工作。
一只不起眼的小皮箱,被工作人员打开了。
在这只被标注着“溥仪遗留机场行李箱一只”的小皮箱里,工作人员竟惊讶的发现了三幅。
真是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三跳。
尽管从清点文物开始就惊喜不断,但这次却有点不一样了。
其它的譬如、这些都只此一幅。
偏偏这竟一下冒出了三幅。
这里面究竟谁真谁假呢?
经几位镇馆专家仔细辨认后,在里面排除了一幅赝品。
剩下的就必须请国字头的鉴宝专家来辨认了。
于是,杨仁恺就被请去了辽博。
“在去的路上,杨仁恺根本没抱什么希望,”黄永钰回忆道: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帮别人看过了十来幅,无一例外全是假的,所以他已经做好了三幅皆是赝品的心理准备。”
“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沈从文笑了起来:“这次去的地方可是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