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醇美的韵味,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只有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人身上才有。
杨黎姿似乎知道了为什么日出东方不想走仕途,他内心看不惯那帮人,他只敬畏人民的权力,但厌恶那些人。
他看起来好像一直在拍柳海东的马屁,讨好柳海东,其实据杨黎姿所知,他都没主动联系过柳海东。
拒绝权力的人,比拒绝金钱的人更难能可贵。
庭院里。
亭内一群老头老太太在喝茶赏字画,探讨文学,老曾来枇杷树这里找王子昊聊天。
通过聊天,王子昊得知,老曾的老伴六年前就过世了,老曾一直很挂念。
聊到平生憾事,老曾很难过,说出让他愧疚终生的一件事。
九岁,上午体育课时,他买了瓶饮料,跟关系最好的一个同学一人一半,分着喝了。
同学把空饮料瓶要去,说中午去河里抓条泥鳅,用瓶子装着送给他。
然后下午同学没来上课。
第二天,老师说这个同学当天中午下河游泳时淹死了。
老曾伤心好久,回家后大哭了一场。
<divclass="contentadv">如果好同学活到现在,跟他一样,子孙满堂了啊。
“帮我看看这篇散文,可以的话,帮我润色几句,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老曾从里屋拿出一份稿纸,上面手写了一篇半文半白的散文。
“好,我看看。”王子昊靠在枇杷树旁的墙上,品读起老曾的手稿。
还真不错,老曾的确是个读书人,不是沽名钓誉,被过份夸大的的作家。
他笔下的文字充满智慧和灵性,平实而富有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记录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这个房子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文章紧扣“百年老屋”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老曾很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君一纸稿,胜说十年话,王子昊受益匪浅。
读书就如同竹篮打水,虽然清澈的水从竹篮的缝隙中流逝,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得到,但人的心灵却在不知不觉中如同这竹篮一样,被净化得澄澈明亮。
亭子里。
“老曾,你的《百年老屋》修修改改,历经六年了吧,还想让东方那小子再改吗?”郭青问老曾。
“我是给不出什么意见和建议了,改一个字,删一个字,或加一个字,我都觉得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境。”向文东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