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的心情都不错,江海也不例外:“老蔡啊,伱的调动手续总算是走完了。”
打年头成立东方都市报社开始,所有人的调动手续早已经走完。
可浦江日报社,偏偏就卡着蔡文升的手续不肯落实。
最后,当人事部的同志报到总编室后,江海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件挂车尾的破事。
当即一个电话打到了市委宣传部。
蔡文升同志是从外地调入浦江市的。
和很多调至大城市的同志一样,当初一门心思只为留在浦江的蔡文升,签下了许多特殊条款。
其中最“致命”的一条,就是三年内不参与住房分配。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天-津与燕京都不足为奇。
“我也估计到了,”蔡文升苦笑着摇摇头:“关系一直被扣着不撒手,昨天忽然来个电话让我赶紧搬出浦江日报的招待所。”
办公室里的几位互相看了看,除了表示同情,都没怎么吭声。
这就是浦江与燕京的事业单位最大的区别。
在燕京,只要符合标准的事业单位,连续申请个几年,都能获得一块封地,用来建设各单位自己的宿舍楼。
这种在燕京很普遍的现象,搁浦江就不大常见。
当然,自己个掏钱的另当别论。
江海对蔡文升的情况,自然一清二楚:“搬出来正好,咱们报社虽然没有自己的招待所,可也不会少了你的住处。”
“哪啊?”蔡文升这两天都快愁死了:“您……准备把我安排在哪里?”
“啧,这还用问,”江海向上面指了指:“咱们报社三楼不是一直空着嘛。”
“有一间教室被用作值班休息室了。”
“对,再整理出一间教室给蔡主编。”
“一间教室……都给我?”蔡主编显然没料到,江海能有这样的安排。
“60多平方的教室,”江海早就替自己的骨干想得妥妥的:
“你想隔成两室就两室,想隔成三室就三室,总之老蔡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真的可以这样?”
“哎呀老蔡,以后你可是咱们报社上下班最方便的人了。”
“可不,”荣斌拍了拍蔡文升的胳膊:“三楼阳光最好,可以把嫂子接过来了。”
“只是单位暂时借住的,”蔡文升赶紧打哈哈:“哪比得了你们,能分到房子谁还愿意住单位啊!”
这是他迄今为止听过最好的消息。
比起浦江日报招待所的小单间,东方都市报三楼的整间教室,就等于是豪华套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