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全国各方人士,大量制造生产国产味精。
此举公布后不久,国内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冒出了十多个味精品牌。
而一退再退的日-本味之素,只能在关东军占领的小部分地区稍作喘息。
不过,也正因此,吴蕴初在之后的迁厂道路上,遭到了日军几次三番的围追打劫。
更可气的是,到了1944年,国民政府忽然派人查封了天厨味精厂。
直到1947年,吴蕴初才将香江的分厂迁回浦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之后因为公私合营,将厂名改为了浦江味精厂,直到1977年才恢复了天厨的原厂名。
从60年代开始,佛手牌味精年年都是国家免检产品。
其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正当天厨味精厂一切向好的时候,却和国内的所有味精企业一同遭遇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产品信任危机。
1968年的四月,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美籍华人,像往常一样前往一家熟悉的中国餐馆吃饭。
之后据他自己描述:在这餐饭后,出现了身体疲劳、手臂麻木、心跳加速的种种状况。
没过多久,罗伯特便以医生的身份将自己的这段经历编写成了一篇文章,投寄给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几天后,未经任何调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将此文发表。
不仅如此,编辑还在作者的署名处添加了一个“内科医生”的前缀,而文中的“一次经历”也被私自改成了“多次经历”。
但尽管如此,这篇文章还是没能引来多少关注。
于是在一个月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又陆续刊登了十多篇相关文章,其中多篇作者均被注明为医生。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文章竟在末尾处齐齐推测:引起食客餐后不适的原因,是中式菜肴中独有的调味料——味精。
在一次次媒体的助攻下,食客们居然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心理作用,竟真得感觉到了食用中餐后的种种不适。
同年5月19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中餐馆综合症》的报道,不但破天荒的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医学名称,还彻底激发了普通民众对中餐的恐慌。
随后,北美各大媒体相继跟进报道,将矛头直指中国的味精。
一时间,原本非常喜爱中式菜肴的国外中餐爱好者,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这一喜好。
开设在国外的各式中餐馆、以及味精的国际销售市场,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和逼退……”
听着台上丁铃铃的介绍,龚局长和柳局长竟听到了一些之前从未了解过的情况。
这一会,他们在感叹国外媒体强大势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国内媒体的力量。
“其实,味精的化学本质叫做谷氨酸钠,”
这个时候,黑板前的会议解述人已经换成了江山:
“说得通俗一点,它就是99。9%麦麸发酵液,在蘑菇、洋葱、芦笋、西兰花、豌豆等蔬菜中都含有这种物质。
长期食用对人体不但无害,还十分有益。对人类的脑神经、肝脏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