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此前皇帝面临的勋贵,外戚,宦官,军阀,哪一个都比文官集团凶残。
例如董卓进京后,说废皇帝就废皇帝,最后还杀了废帝弘农王刘辩。
又如朱温把唐昭宗给杀了。
这就是军阀。
外戚王莽直接篡权,外戚杨坚把宇文皇族杀了个干干净净。
唐朝宦官直接各种废立皇帝,把皇帝当玩物,傀儡。
汉朝的勋贵发动“诸吕之乱”,直接把汉少帝给杀了,并且说汉少帝不是刘邦的子孙,迎立了汉文帝。
也就是文帝水平高,不然玩不过这帮勋贵。
与之相比,明朝皇帝直到吊死煤山前,都牢牢掌握实权。
所谓的文官集团最多是大势已去的时候见风使舵,显得不怎么要脸,但比之军阀,外戚,勋贵,宦官,可要强太多了。
而且为明朝殉国的文官大臣也不在少数。
崇祯是他自己水平太次而已。
要换汉献帝刘协坐在他的位置上,能开心的跳起来,再给大明续五十年,最不济也能维持住南朝不崩。
两京体制,那就是天然有一个南朝的基础在的。
估计唐昭宗是宁愿要头皮太痒水太凉的钱谦益,也不想要朱温这种大魔王的。
因此,对于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慕容复是有制度自信的。
而且,后世的大部分国家也都是实行文官政治,文官政府负责管理国家。
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对于国家和统治者来说,已经是矮个子里面的高个子,再挑不出比这更好的统治班底了。
文管集团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它是最不坏的选择。
军阀?有多远滚多远!
勋贵?可以拿来制衡文管集团,用来当刀,但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政治。
外戚?现在的历史经验都是不能重用了。
宦官?也是平衡文管集团的砝码,但也不可真正赋予其兵权。
此时,是慕容复的政治集团的特殊时刻,皇帝并不是慕容复本人,文官又多来自旧的大宋,所以宰相的人选非常重要。
慕容复选择黄裳,是经过多重考量的。
一来,黄裳是大宋朝正经的科班进士出身,这层身份,就是能够服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