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科学与哲学的碰撞”。
中“射手假说”、“农场主理论”等概念,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推向极致,这种兼具烧脑与深度的设定,无疑能打破“科幻片只看特效”的偏见。
其二,是“人性的多面镜”。
叶文洁的绝望、罗辑的成长、程心的挣扎,每个角色都折射着人类面对危机时的复杂选择,这让故事在宏大叙事中始终贴着人性的温度。
其三,是“中国科幻的文化底色”。
红岸基地的历史背景、古筝行动里的中式谋略、对“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的平衡,都让这部作品区别于西方科幻的个人英雄主义,展现出了独有的东方智慧。
通过这部电影,他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幻的野心!
而在写剧本的同时,他还在同步推进分镜图绘制。
三体舰队穿越星云的壮阔、“水滴”摧毁地球舰队的冷峻、罗辑在冰原上凝视星空的孤独……
好莱坞能拍《星际大战》《银翼杀手》,为什么中国电影不能有自己的宇宙史诗?
这正是他选择改编《三体》的初衷。
为了还原中的硬核设定,他甚至动用了龙翔航天科技的技术人才和多位天体物理学家。
从“三体星系的运行轨迹”,再到“二向箔”的视觉呈现,每个细节都要经过科学论证。
他的目标是:绝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伪科幻’!
例如‘智子’展开成二维平面包裹地球的场景,既要视觉震撼,又要符合弦理论的基本逻辑!
同时,在他看来,《三体》最动人的不是星际战争的奇观,而是人类在得知“三体人将于四百年后抵达”时的反应。
有人疯狂,有人沉沦,有人奋起反抗……
科幻的终极是对人性的拷问
这种对“文明存续”的思考,恰能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
虽然这个项目耗资巨大、难度极高,甚至可能面临“改编即翻车”的风险……
但陈飞更相信,当“黑暗森林法则”的概念被搬上银幕,当“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台词响彻影院时,观众终究会明白:
【中国科幻绝对不会止于《流浪地球》的硬核,更有《三体》这样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宇宙哲思!】
啪啪啪——
办公室内,键盘的敲击声十分悦耳,像是奏响了一篇华丽的乐章。
而陈飞……赫然正是这篇乐章的弹奏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