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诸葛玄在豫章的任命并未长久,因为这只是袁术个人的专断妄为。
东汉王朝很快便派来了新任太守,朱皓。
两者对抗之下,结果诸葛玄兵败,不得已只能离开,前往投靠他的老朋友刘表。
那时,诸葛亮年才十五岁。”
“刘表统治的襄阳,并未受到战乱的影响。
加上他本人对文人学士十分热情,所以吸引了许多有学之士前往避难。
诸葛一家自然也得到了盛情招待,他们得以在荆州安顿下来。
诸葛亮的游学,也应该在这段时期。
同时,他的妹妹也在这段时间,嫁给了庞家的儿子庞山民。
但在诸葛亮十七岁那年,他的叔父诸葛玄突然去世了。
诸葛亮与他的弟弟诸葛均,
移居到了襄阳城郊的隆中,并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中这句话,简洁全面的概括了诸葛亮当时的生活和处境。
当然,‘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他的谦虚之语。”
“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生活,正史有记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为山东民谣,记述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流传久远,意蕴深厚。
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对这首民谣情有独钟,
或许是因为它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又或许是因为他在其中领悟到了权谋变术中的生存智慧。
那十年的隆中生活,
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段极为宝贵的时光。
他身处山水之间,心却沉浸于天下大事。
与当地名士的交往中,他不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见识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