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松讲到最后,还是给炼钢厂的干部们留了一些面子。
将炼钢厂以往的成绩归功于现场的干部身上,车间里的工人身上,集体身上。
而不是像冯行可说的,全赖于罗家坪的领导。
这让坐在主讲台上的冯行可脸色也是变幻了一阵。
虽然现在还没有下达调任通知,但他跟主管生产的聂副厂长沟通了许久。
聂副厂长的回复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明朗,杨凤山已经召集很多干部开了座谈,在听取各方的意见。
关于炼钢厂一把手和其他副厂长的位置竞争的很激烈。
不论是现在在任的,还是轧钢厂副处、正科级的,都想试试能不能搭上这一趟车。
这种情况也正常,一个单位组织或者实施一次干部提拔或者调用的风头时,往往会很注意相关干部的任职情况和工作成绩。
领导如果把目光看在了你的成绩和任职上的时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了。
“感谢炼钢厂广大干部职工对炼钢厂事业的支持,对轧钢厂领导的支持,在以后的……”
在主讲台上的所有领导干部都表了态,尤其是杨宗芳,作为轧钢厂调来的干部的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
“听了杨书记的话我倍感肩上的担子……我将在新的岗位上……”
李学武看着杨宗芳意气风发的样子,笑着鼓着掌。
说实话,还是有些羡慕外任的干部的,说是身上的担子重,其实轻松的很。
要说李学武能不能外任?
能,一定能,杨元松那天跟李学武说的可不是玩笑话,其实是在试探李学武的态度。
如果不是李学武坚决地拒绝了,现在完全有可能留在这边任职。
这也是为什么李学武往京城打那个电话的原因,不能离京。
李学武拒绝外任的原因不是家庭的原因,也不是舍不得什么,而是不敢。
在京城还有可能躲在草丛里,把自己躲在大树的阴影里,看得还清楚些。
越是远离正治中心,道理传达的越偏。
京城说的是前门楼子,到了地方可能就是胯骨轴子。
干部大会开完,李学武随着杨书记回了招待所,而杨宗芳开始正式履职炼钢厂。
今天他带着许宁就正式进入了工作岗位。
而许宁在大会后找了个空闲跟李学武又聊了有一会儿,这才信心满满地跟着杨宗芳去交接了。
招待所这边众人准备打包收拾行李了,杨书记带着李学武进来罗家坪的房间。
李学武他们来了五天了,罗家坪四天没有好好休息了。
昨天审问完,让罗家坪睡了一觉,听执勤的队员说,这呼噜声差点儿把房堡子震下来。
李学武走进房间,看着罗家坪的状态还算好,神情很是平静,见着自己也没有什么激动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