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2章
“想儿,你再仔细讲讲,这人口数字查清了,具体能用在哪些地方?如何凭这些数字来办事?”
李世民听了半晌,已然抓住了李想主张的核心。
但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话只说了一半,更要紧的东西还在后头。
“父皇,儿臣试举几例。譬如,朝廷要在边地屯垦,安置军户,那么当地究竟有多少丁口,需要从内地调拨多少粮草物资才能维持用度,有了精确的人口数,便可一目了然。”
“又如,朝廷要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哪一段河道沿岸的村镇最密集,百姓受益最广,优先动工便能事半功倍,这也离不开人口数据的指引。”
“再者,边疆各族裔的人口消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亲、开中等国策的调整,凡此种种,皆需以实数作为根基。”
“还有,朝廷如今鼓励生育,成效如何?是该加大力度还是另寻他法?这些都需要有据可查,我们必须学会让数字说话。”
让数字说话,这个观念对于满朝文武而言,都太过新奇。
李想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种以数据为准绳的施政理念,根植于这个时代。
任何决策,都不能再凭长官一时的兴起或模糊的印象来定夺了。
“让数字说话?”
“正是。父皇,请您试想,同样是地方呈上来的奏报,您是愿意看到某州蝗灾肆虐,百姓损失惨重这样的文字,还是愿意看到某州爆发蝗灾,过境农田三十万亩,预计秋收减产四成,有五万军民面临缺粮之虞这样的奏报呢?”
李想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心中顿时一凛,他们都明白,往后怕是没那么好糊弄了。
任何一位君主,都期望从臣子口中听到不加修饰的实情。
然而,现实却是信息在官僚体系中层层上报,等传到皇帝耳中时,早已面目全非。
汉字的精妙之处,有时反倒成了某些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工具,一则消息在传递途中被扭曲得与初衷截然相反,也是司空见惯之事。
李想提出的“以数理事”的理念,恰好触及了李世民长久以来的痛点。
“玄龄,你记下。”李世民转向房玄龄,“今后尚书省六部呈送的文书,必须尽量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据。”
“尤其是地方的奏报,不能再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句。倘若一县之长连基本的算学都不懂,那就换个懂的人来做。”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心中都是一沉,只觉得往后的差事愈发难办了。唯有李想气定神闲。
“陛下,以数据说话,臣自然是赞同的,此举于我大唐利在千秋。”
房玄龄躬身道,语气中却透着为难:“但眼下地方上的胥吏官员,通晓算学的寥寥无几,有些胥吏甚至目不识丁。若要真正推行到陛下的理想境地,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
他觉得李想这小子给自己挖了个天大的坑,听着是好主意,可一旦执行起来,处处都是掣肘。
“想儿,此事由你而起,你有何良策?”李世民目光一转,又将这个烫手山芋抛回给了李想。
“父皇,房相所言句句属实,当前官吏队伍的状况确实难以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