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六科给事中对这件事显然是有意见的,但最先出来说话的,是左都御史闵珪。
“陛下。”闵珪走出来质疑道,“《会典》修撰凝集大明历代文士之心血,馆阁修撰虽不到三年,但提前准备时间超过二十年,若以翰林侍讲张周行修撰之事,岂能顾全考证及行文之事?还请陛下三思,另委派人选,负责统调和修撰之事。”
闵珪没有直接从张周的学问,或者是他的资历,再或是皇帝的信任入手。
大概现在文臣也看出来,想要阻止张周崛起,必须要拿出一些切实的“手段”,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只是去死谏。
就说张周来得晚,不知道修书进度,这一条本来就该说服皇帝,让皇帝收回成命。
可问题是……
你闵珪能想到的,刘健他们想不到?刘健既然举荐了张周,你闵珪就没想过是为何?
在场还是有不少明眼人能瞧出问题关键的。
朱祐樘指了指王鏊道:“王学士,你来讲讲。”
皇帝觉得,自己去说服这些大臣没意思,老生常谈,总在说朕为何要用秉宽,被你们觉得朕就是偏听偏信。
可要不是张周自己修的《会典》,朕怎么也不会让他来负责这件事,内阁首辅等人也不会答应吧?
没脑子吗?
朱祐樘毕竟是开了“上帝视角”的,自然知道为什么用张周,但在场多数人都是局中人,懵逼之中完全搞不懂皇帝和刘健他们在搞什么。
王鏊道:“先前张侍讲在修《典籍》事务上,出力甚多。理当由其来负责勘校。”
话不用太多。
王鏊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可藏了,张周功劳大就是大,现在都让他当执行总编了,你们也该知道,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
闵珪听了就很头疼。
刘健说张周出力大,你王鏊也说他出力大?就算真的大,但只要你们不认可他,你们说他出力小,他一定就出力小!
这点道理又是首辅又是翰林学士的,难道不明白?
这叫掌控舆论,也叫文人的话语权。
怎么话语权落到你们这几位手上,就这么无力呢?
“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也懒得辩解,“勘校之事今日便正式开启,翰林院上下最近休沐等事皆都先放放,除太子课业之外,再从国子监中抽调人手,另派人调南京掌翰林院事张元祯入京协同!就这样罢!”
……
……
朝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