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是50年代在毛熊T-54基础上改进的,采用100毫米滑膛炮,最大射程14公里,配备稳定器,可实现行进间射击。
装甲采用焊接工艺,正面厚度200毫米,并首次使用合金装甲。
动力是L柴油发动机,马力520匹,最高时速50公里。
整车重36吨,属中型坦克。
李阳不禁在心里赞叹,这59式在当年,可谓独领风骚,比肩T-54系列,尤其是那火控系统,集合测距仪、测向仪、计算尺等多种设备,实属罕见。
再看64式,基本沿袭59式设计,但在局部做了改进。
比如主炮升级为100毫米线膛炮,初速略有提升;
装甲采用铸造工艺,防护力提高;动力换成L-7发动机,马力580匹,机动性更佳。
总的来说,在50年代末的水平上,又前进了一步。
主炮依然是100毫米线膛炮,但换装了先进的激光测距仪,大幅提升射击精度。
动力提升至730马力,采用了液力机械变速箱,操控更加灵活。
而最新的,据说还要上105毫米线膛炮,并采用复合装甲,配备潜望镜。
炮控雷达等新设备,若能研制成功,必将迈入现代坦克行列!
李阳默默无语,作为一名"未来之子",他对这些坦克的性能,自是了如指掌。
虽然放在六七十年代,它们的先进程度已属顶尖,但跟21世纪的尖端型号一比,那差距不可谓不大
正当李阳沉思之际,脑海中突然响起一个机械般的声音:
【系统提示:宿主已解锁坦克工程师技能,当前为初级,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可提升等级】
于是,李阳加倍仔细地研读起那些资料来
很快,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从50年代到21世纪,从东方到西方,各个时期,地区的名型坦克,纷纷在眼前闪
毛熊的T-54、T-72、T-90,美国的M48、M1A2,德国的豹1、豹2,法国的AMX-30,日本的74式90式。。。。。。
李阳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仿佛打开了知识的宝库
与此同时,一项项尖端技术也争相涌现:
【系统提示:125毫米滑膛炮技术已解锁,射程4000米,穿深600毫米】
【系统提示:第三代复合装甲技术已解锁,正面防护力1000毫米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