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控制烟气层。
进入火场,通过对烟气层射水降温,有了烟气层高度标准,就能够把轰燃和回燃风险牢牢控制。
第四,就是宗教员上节课说的,通过烟气流动,判断起火点位置。
报告,完毕。”
方淮话落,周围很安静。
一片翻书声。
好像没有这一页啊?
书上解释的“中性面”,不就是一个原理吗?
宗教员有些惊诧,想说点什么,奈何方淮说得非常全面,而且有一个“1米轰燃线”,这是哪里的研究,他竟然也不知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今国际消防尚处于对“中性面”的研究发展阶段,更遑论消防事业起步很晚的中国,教学书上只是提到而已。
“小伙,对于数据,可要严谨,你这个一米的烟气层高度发生轰燃,是谁的研究?”宗教员有些凝眉道。
方淮面不改色。
“老师,国外消防的信息,不是只有香港培训才能得到,我让家里帮我订了几十本最新的杂志,除此之外,我还上网,这个数据,cfbt-au网的澳大利亚消防员shanraffel,和cfbt-us网的美国消防员edhartin均有提到。”
这话一出,空气更静。
卧槽。
卧槽。
兄弟,你记数据就记数据,人名你也记?
几十本国外杂志…你看得完?
又不是《花花公子》!
宗教员此时内心感觉不妙。
他感觉,自己恐怕有点小看这个1号了。
其实如果不在理论方面,无论是全国赛场还是中队改革实操,抑或是他在意的那份领导认为颇有格局的方案,这个1号做出的任何一项成绩,都是他这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现在,方淮还能随意说出大量数据及出处,具备在理论上和他辩论的能力时,那种压迫感就扑面而来了。
他决定再试试水。
“那你知不知道,没有打开门之前,如何判断内部中性面高度?”
这个即是他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这可不是书上的,而是美国的一种新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