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切开获取患者的其他血管,作为一个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桥血管材料的话。
虽然这样做损伤比较大,但是因为可以完整地看到血管的情况,采集血管的时候可以尽量减少对血管切拉以及损伤。
这么做就可以明显改善桥血管的使用寿命。
但是腔镜技术不一样。
使用腔镜技术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认为腔镜的使用难免会对血管造成压迫、牵拉,从而造成损伤。
这样会严重影响桥血管的质量。
这种损伤的结果就是桥血管的使用寿命变短。
要知道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桥血管可是维持心脏血液的通道。
桥血管一旦发生狭窄或者闭塞,就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再次发作。
不过这话说回来。
由于腔镜技术本身的微创、损伤小以及并发症少的优势,还是有很多的人都在研究这项技术的。
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了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使用腔镜采集血管的技术,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损伤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同样,对于患者自身桥血管材料的损伤和切开采集血管的技术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两面化的结论,使得这场技术现在仍然存在着争议。
存在着争议就意味着矛盾,这也是这种技术未能广泛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没能想到,大家竟然会在这种省级的比赛上面就看到了这种技术的展现。
而且从屏幕当中这样的操作来看,这位术者对这样技术操作还非常得熟练。
虽然隔着一层皮肤的阻挡,但是在郑毅的意识和操作下,腔镜很是灵活地在患者的血管周围穿梭,将血管一点点地分离、剪断。
很快一根完好的血管就被取出来,放到了保护液当中。
这个时候何杰的声音也在郑毅的耳边轻轻地响起:
“郑总,好了可以来了。”
原来此刻的何杰,此刻刚好完成了患者的胸廓内动脉的采集工作。
郑毅再次和何杰交换位置,轻轻地拿起刚被游离好的胸廓内动脉,郑毅轻轻地屏息。
胸廓内动脉在胸腔内,位置刚刚好,所以只需要取下来一端,另一端还在自己原先的位置。
只需要将取下来的这一头吻合在冠状动脉上就完成了任务。
按照刚才造影的结果,在患者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前选择了第一个搭桥的位点。
再次接过柳叶刀,郑毅手腕一翻,小刀轻轻一划。
一道小口在冠状动脉上被划出。
旁边何杰立刻拿着注射器对着切开的小口喷起了水,确保郑毅的视野不被流出的鲜血所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