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降温低温治疗,让身体处于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
由此来减少神经细胞的氧需要量、降低新陈代谢、增加脊髓对缺血的耐受程度。
并且还可阻止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毒性氨基酸的释放,并能维持氨基酸在细胞外处于一个较低浓度,间接起到保护脊髓的作用。
并且低温治疗对于脊髓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地作用。
但是虽然听上去这个治疗方式很美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低温治疗包括全身低温治疗和局部低温治疗。
全身性的低温治疗因其操作难度较大,并发症多等因素并未全面推广。
不仅仅如此,低温治疗的温度把控对于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些神经保护机制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效益增加,有的机制不受影响。
但是,随着体温过度降低,反而会出现相反效果,加剧损伤。
这也使得低温治疗存在着不确定性。
至于高压氧治疗,也是同样如此。
刘宏从事重症医学行业这么多年,自然有自己的习惯。
他的习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用疗效不确定但是过于激进的治疗。
因为这些治疗很多时候可能弊大于利。
刘宏的话让段海清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后,段海清先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了刘宏的想法。
不过,段海清又提出来了另一个问题:
“刘大夫,脊髓相关的东西,和我们心胸外科的距离相对比较远。”
“你觉得,这位患者,是不是可以进行肋间动脉,也就是脊髓供血血管的重建呢?”
“这个技术并不成熟。”一直没说话的郑毅开了口:
“再说了段主任,您问重症大夫这种外科问题,你不是在为难人家嘛。”
肋间动脉重建,理论上的确可以有效减少术中脊髓缺血发生。
但是在传统手术中虽然可进行肋间动脉重建,但是由于肋间动脉数量繁多,术中难以对所有肋间动脉进行重建。
并且这么做会增加手术时间、手术风险。
而且,部分脊髓供血血管的位置比较难找,很难达到重建的效果。
也因此,这项技术一直存在着争议。
这也是郑毅没有选择这个技术的原因。
段海清品了一品,也算是明白了郑毅话里的道理,颇为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三人继续坐在了角落里,安心地等待着老爷子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