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今已经接替升迁的钟繇,变成了大魏朝的廷尉,也算是位高权重了。因此,他也能知道大魏适合去荆州的人,还有许多。
比如贾逵,比如郭淮。
他们两人都是陈恒的故吏,也是简在帝心的人。无论如何,都要比背叛陈恒的王昶要合适得多。
是的,高柔并不知道,王昶依然是陈恒的人。
在狡狐的信念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该知道的会知道,不该知道的,也没有必要知道。
而不愿意和王昶释怀,是指王昶在前几日接到调令赶去荆州任职之前,还特地跑去了陈恒的府邸拜会,感谢他的举荐之义。
当时,陈恒门都不让他进。
只是让门子带出来了一句话,“某与汝不和,乃私也!向天子举汝任职,乃国事也!何必来言谢!”
额
当即就让王昶有些灰头土脸的,只能对着府邸作个揖便离去。
对此,朝中百官在明面上,都在称赞陈恒公私分明,恩怨分明。私底下,则是在想这只狡狐是不是在军中呆久了,就忘了世家结交之道?
明明都卖了好,为何还要为一时之气,断了太原名门的善意呢?
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子孙后代留点恩泽不是?
只有王昶这位当事人,在心中感慨不已,对陈恒的敬佩之意和感恩之情,又更上了一层楼。
因为他知道,陈恒举荐他去荆州,意味着狡狐是在谋划着,再度执掌荆楚的权柄了!
而他,到时候,也要再度成为狡狐的麾下!
作为已经加入了颍川士人小团体的他,想再度改头换面,是很难的。一个不小心,就被人冠上了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名号。
混仕途,自然也有潜在的规则。
立场不坚定的人,随时转换阵营的人,谁会愿意彼此抱团呢?
可以想象的,如果他到时候配合陈恒的夺权,就会背上骂名,让自己的仕途在未来变得坎坷无比。
但是呢,在狡狐“乃国事也”这句话扔出来以后,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忧虑。
到时候,王昶也可以打着“为国事”而公私分明不是?
也没有人能诘难一二了不是?
当然了,这里面的沟沟壑壑,高柔并不知道。
陈恒也没有打算说明白,打了个哈哈左右言他,便拱手作别。还扔了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语:“文惠兄,明岁天子若是有恚愤之意,汝当劝之。”
明年?
天子曹丕会恚愤不已之事?
子初如何得知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