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在接受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委任后,决定做一件事,那就是修北魏国史。
拓跋焘对此表示赞同,
他深知,一个清晰、准确的国史对于稳固统治、赢得民心至关重要。
所以太武帝拓跋焘同意了崔浩的举动。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国史一经编纂完成,
便在世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
“拓跋焘令崔浩负责编纂国史,
虽然他嘴上说着要实事求是,
但当他看到刊刻在石上的《国记》,揭露了拓跋氏家族早年的杀戮、荒暴和淫乱等史实时,
拓跋焘顿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不由分说就杀了崔浩,还灭了崔浩九族。
事实上,此前就有人提醒过崔浩要谨慎行事。
因为从诏令佛教徒还俗到大规模的灭佛行动,背后都有崔浩的推动。
鲜卑太和的贵族们大多信仰佛教,
他们对下诏的拓跋焘束手无策,于是将怨恨转向了崔浩。
崔浩掌权后,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
这一举措提升了北魏内部汉族世家的地位,但却引发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感。
至此,离崔浩之死,其实就已经只差一根导火索了。”
“若说灭佛和提高汉族地位,对拓跋焘的统治还算有一定益处的话,
那么揭发拓跋氏过去的丑闻,无疑就是在自掘坟墓了。
崔浩虽然才华横溢,具有直言敢谏的诤臣风范,
但他所效忠的皇帝,却并没有唐太宗李世民那般宽宏大量的胸襟。
最终,崔浩不仅在死前尊严尽失——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更牵连了他的同族和姻亲。
清河崔氏全族,无论血缘远近,以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因此遭受连坐,整个家族被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