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想要沿黄河西进关中,于是他向北魏提出了借道请求。
北魏的朝臣们普遍认为,
函谷关地势极为险峻,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裕此行讨伐关中,恐怕难以成功。
若我军从后方偷袭刘裕,则有很大可能大败刘裕。
更何况,如果刘裕表面上是攻打后秦,实际上却对北魏图谋不轨,那借到给他就成了引狼入室之举。
因此,北魏大臣大多数都主张拒绝借道。
明元帝拓跋嗣听闻此议,觉得也很有道理,便有意采纳。
但崔浩却反驳道:后秦国内动荡不安,刘裕看准时机出兵,其决心不容小觑,不太可能贸然改变目标攻打北魏。
倘若北魏阻断其西进之路,他很可能会调转矛头,直接北伐,这样反而是咱们北魏替后秦挡了兵灾。
崔浩又建议:不妨顺水推舟,借道给刘裕,让他西进伐秦。
同时,北魏可悄悄派兵截断其后路,坐收渔翁之利。
若刘裕胜,会感激北魏的借道之恩。
而且即便他得到关中,但因其与江南相隔甚远,难以长期固守,最终这片土地仍会落入北魏之手。
若后秦胜,北魏则可借此获得救助之名,让双方争斗至两败俱伤,北魏再坐收渔利,方为上策。
可惜,拓跋嗣并未采纳崔浩的建议。
后来,魏军与刘裕交手,结果被刘裕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
战败后,拓跋嗣深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崔浩的忠告。”
“泰常二年(公元417年),东晋齐郡太守王懿归降北魏。
王懿向拓跋嗣献策:‘刘裕现驻洛阳,若此时切断他的后路,可兵不血刃地取得胜利。
拓跋嗣觉得此计可行,
但恰逢崔浩正在为他讲授经书,于是拓跋嗣便趁机向崔浩询问道:
‘刘裕征伐后秦,现已兵临潼关,依你之见,后续战况会如何发展?
崔浩回答道:‘后秦内乱不止,兄弟阋墙,而刘裕兵力强盛,将领勇猛,胜券在握。’
拓跋嗣又问:‘刘裕与慕容垂相比,谁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