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罗杰斯则是,灵活性主导的适应性启动。
枪响后蹬离时的动作呈现明显的“微调特征“:踝关节的跖屈角度比预设值大5°。
这是因为他的本体感觉系统在发令枪响前就感知到了跑道的湿滑。
通过鞋底与起跑器的摩擦反馈。
进而主动调整发力方式。
这种“预先适应“能力源于他本来就比较好的关节灵活性优势。
踝关节活动度55。
比平均水平高10。
能让脚部像手一样“抓握“地面。
迈出后落地位置比预期偏左2cm。
但他的髋关节立刻做出补偿性转动。
外旋3°。
通过调整身体重心的横向偏移来抵消落地误差。
这种实时调整背后是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从感知偏差到肌肉做出调整仅用0。09秒,比其他人快0。02秒——
在湿地,这种“纠错速度“往往能避免连锁反应式的失衡。
但是,好不好还要看实际效果,做的到不到位。
实际效果做的不到位,什么都没用。
虽然他想这么做,但是能不能做好呢?
那就是另外的事情。
事实上他这么做,如果做不好,副作用会很明显。
比如蹬离时的垂直反作用力达到全场最高。
这源于他股四头肌的绝对力量优势。
横截面积78cm2,比平均水平大10%。
但他的发力方向控制相对粗糙!
水平推进力占比仅72%!
低于这个技术要求的平均78%均值。
这意味着约他强行做,28%的力量转化为垂直方向的振动或侧向分力。
这力量不够选手常见的技术短板,力量输出难以完全沿最优方向传递。
力量不够又会引起。
落地时足跟着地的压力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