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英干磕头哀求了良久,抬头看去,只见老僧闭目养神,似乎已睡了过去。
第一道,先是升益州为“南京”,作为大唐的陪都。不论长安、太原、洛阳如何,也不管国都南迁对于整个大唐意味着什么,这是李隆基这个圣人的政治需要,天子所在即为国都。
等到李宓退了下去,李隆基看向崔圆、卢杞,道:“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啊。”
数日后。
老僧一指无相,道:“你不是新罗王子。”
李隆基心中不喜,已生了罢免李宓之心,却是点了点头,淡淡道:“朕至南京,为统筹兵马粮草,使关中破敌。回銮不急于一时。”
“那便是了,节帅一见便知。”
所幸,卢杞已趋步过来,挡在了他与李宓之间,让他不至于如坐针毡。
“当此生灵涂炭之际,大兴土木,岂是好事?”老僧长长叹息一声问道:“两位还打算在蔽寺招摇撞骗多久?”
之后,得到的回报却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
“陛下,陛下!天降祥瑞,天降祥瑞啊!”
“把他们押来。”
待得知薛白请回圣驾,带着高力士、陈玄礼、杨玉环回京,他的眼神中就闪过愠意。再听得那“圣人”昭告天下,平反三庶人案,封薛白为北平王,那股愠怒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
李隆基看向他们,脸上浮起了笑意。这两个僧人,一个法号无相,一个法号英干,都是他的救命恩人。
忽然听到这一句,李隆基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李宓面圣时说起了一桩小事。
“圣人是如何到蜀郡的?”李宓问道。
卢杞笑道:“你也不怕真个逼反了他?”
“节帅这是何意?”崔圆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不会是疑圣人是假的吧?”
无相与英干听得欢喜,连连称“阿弥陀佛”领旨谢恩。
今日已有美婢在,上前接过,将玉石递在李隆基手上。
他骤登高位,又是在这混乱的时局当宰相,蜀郡也没有多少官员可以帮忙。虽然满腔壮志要力挽狂澜,可确实是力不从心,焦头烂额。
李隆基喃喃念着这两字,沉吟道:“何意啊?”
听着这有感而发的话语,李宓顿生感触,甚至红了眼眶,落下泪来。先是禀报了剑南的时局,提醒圣人留意吐蕃的动向,之后,提到了忠王于灵武称帝一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朕打算扩建大慈寺,将此处扩建为皇家寺院,亦作为行宫。朕还要赐给禅师每人良田一千亩,让伱们更好地周济百姓……”
出了寺门,崔圆回过头,看了一眼那“大圣慈寺”的牌匾,笑了笑,向卢杞道:“李宓还没想明白,从他站在这里,就已经被我算计了。”
“恳请禅师饶命,千万不要告诉圣人了。”
李宓一脸喜色,禀奏道:“正应了‘天回’之祥瑞,太子殿下守住了长安,陛下很快便回銮了。”
他的意思更简单,只比较李琮与李亨之间,谁更需要李隆基。
两人对视了一眼,目光交流,已起了杀意。若是将这老和尚杀了,也许事情就不会败露出去了。于是,他们不停向对方努着下巴,示意对方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