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是创造,是发现。”
“科研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寻有!”
“这才是科研。”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思维狭隘,觉得我格局太小,放不开,为什么不能去效仿那些诺奖获得者,去发现新东西呢?”
“呵呵……”
陈恭微微一笑:“他们不同样也是在有中寻有吗?”
“他们有谁是创造了什么东西?”
“屠呦呦老先生厉害吧?诺奖获得者,那不成……青蒿素是他发明的吗?”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这是什么?创造吗?”
“不,这是发现!”
“当然了,我的确格局也不大,那些大问题交给那些天才去解决就行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已有的东西,和已有的问题,能够寻找一个机会转化呢?”
“把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成果!”
“这才是我们目前需要进行的科研目的。”
“科研思维,首先要有目标和方向,确定了方向之后,才是方法!”
“这就是我这一节课,首先要讲的东西!”
听着陈恭的话,付琴脸上满是震惊。
可以说!
陈恭这一番“转化医学”,绝对是和主流学科研究竞争关系的。
很多科学家,依然在盲目追求新成果!
可是……
这些成果,转化率有多少?
不是说搞科研不好。
只是……
这样的科研,已经造成了基础研究过剩的局面。
一个新东西,无数人跑去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付琴去年的时候,根据医学科研,以及医学发展报告,发表了一篇论文。
说的就是基础研究过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