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军校的就是罗芳、蔡淳强和老陆,指个人去做教官就好。”
“小蔡去吧,他本来就是教官嘛!先调二十个人来做第一期,集中到周家桥!”仲礼说干就干不拖泥带水。
然后话题一转,苏鼎问他俘虏的韩旅和周家民团的部下打算如何处理?仲礼很奇怪,自己不是已经放了一批么?
“现在放走的都是自己愿意离开的,我知道还有不少人自愿留下,这部分人的情况总指挥可了解?”
仲礼摇头:“愿意留下的就是乐意跟着咱干,至于他是什么人,我不感兴趣。”
苏鼎笑了,他这样问是提醒仲礼,周家和韩旅的人来源成分复杂,所以要小心。
“以前来投奔的兄弟和这些做了俘虏的降兵可不同,总指挥你心里要有数。
这些人现在都在高庄、石店和曹台子修碉堡和工事,但是后面怎么对待咱得尽快有个打算。”
“小苏,你什么想法?他乐意留下咱总不能轰走吧?”
“我是这样想,要区分出里面真有本事的留下,一般般的分到各个工地去给碗饭吃做个预备兵即可。
至于有前科、吊儿郎当的兵油子不如看机会还给他们,也算人尽其用,反正我不建议留在咱队伍里,带坏了儿郎们再扳回来可难!”
仲礼摸着下巴觉得有道理:“那么说,昌文(苏鼎字)你觉得可以把人品还好的留下?”
“劳力到哪里都需要,只要不偷奸耍滑就行。”苏鼎说:“徐集那边、史河对岸都有大片荒地,不妨和固始打打交道多买些过来。
咱们甄别下,然后把可留用的俘虏分两种,愿意继续当兵的选精锐进队伍,其余入保境队,随时抽选到教导队参加训练,算是保安团和警察队的预备。
想种地的编成保甲屯田,但要说好是自卫队的补充力量。
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去留,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同时也有了固定的补充兵来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诶,这个办法不错,大致可行!”仲礼想想:“前两年闹红,两岸无主、抛荒的土地很多,不少人家都被杀光或者逃亡了。买地应该是可以的!
至于劳力,淮河对岸有那么多逃荒的流民,从中招募几千人都不是问题。昌文,我写封信,你带着去固始走一趟如何?”
苏鼎巴不得这句,马上答应下来。
自从陈家击退了韩旅和周家的联合进攻,朱联福(县长)可算吐出一口恶气。但他还不敢立即回县城,毕竟那个韩旅还盘踞在那里。
不过周家的当家人周富民派了人到石店找他,意思是请他做个停战的中人。
朱县长思考后发现,得到个斡旋之功也不错的结论,因此便带了这个消息来到高塘,请陈家两兄弟过来商议。
“诶,老父母最了解我们兄弟,一向是你治下最奉公守法、最配合公家的良民!”兄弟俩交换个眼色之后寿礼微笑着说。
“那是、那是!”朱县长赶紧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