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是白晓莺在这里陪着,虽然大部分时间只是坐着see,但时间长了,两人偶尔也聊两句,不像之前那样疏远。
周瑞抿了一口咖啡,说道:“还好吧,之前在福省搞f”
白晓莺提醒道:“周总,我虽然是保密局的,但并非所有事情都有资格听,有时候不知道就是最好的保密。”
周瑞挑了挑眉毛,失笑道:“有道理,是我的问题,以为你什么都能知道呢。”
简短的聊了两句,周瑞继续敲代码。
这几天,他收获很多,经验提示蹭蹭蹭的往上冒,估计明天就能拿到第八、第九个【工程学】词条,也就是【基础软件工程】和【基础通讯工程】。
但在整个过程中,却依旧感觉到一种局限性。
时代的局限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总结来说,就是智能化程度不够。
钻研无人机已经很长时间了,知识储备也足够,他终究是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能够超越十年后的。
以重生者的角度,无人机的大发方向,其实只有三个维度:性能、廉价、智能。
成群结队,如同蜂群一般。
无论军用还是民用都一样。
其中,性能就不用说了,这部分是综合决定的,取决于周瑞的工程设计水平,当然也取决于硬件制造水平。
廉价,则考验规模效应,必须要有大批量生产,模块化生产,才能摊薄成本。
最最麻烦的,则是智能。
如何让无人机能够智能化运作,尽可能减少人为操作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则永远做不到“铺天盖地”。
按照前世的思路,这似乎是人工智能的范畴,但以当前时代的技术。哪有这么大的算力搞人工智能?最多搞一个人工智障。
大江的飞控,其实解决的也只是“性能”问题,而不是“智能”问题。
举个例子,先设计一个农用无人机场景。
设计一个移动平台,类似卡车一样,承载复数的无人机。
无人机可以自动规划路径,像是执行程序一样,进行喷洒作业,且自动返航至移动平台。
以现在的技术,这个“智能运算”的模块,不可能集成在无人机里面,能耗不允许。
那就需要“中心化运算“,和“中心化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