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占军接到消息,得知自主交会对接算法完成,当即放下手上的工作赶了过来。
再次从徐铭口中确认情况,当即决定尽快实验。
“今天出门就觉得心情格外好,想着有好事,原来是这么大的惊喜。”
“厉害。”
“只用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解决算法问题,可是相当于给我们争取了更多周期。”
“相信我国的首次空间轨道自主对接实验,肯定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办公区内,梁占军看着眼前的徐铭,丝毫没有掩饰自己脸上浮现出的激动。
旁边其他人,同样兴奋不已。
呼吸都仿佛急促起来。
最适合发射的窗口期是固定的,时间上不能更改。
否则会严重影响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算法开发如此迅速,相当于给其他部门争取了更多时间。
比如轨道的计算与预测。
梁占军认可徐铭,邀请其参与自主对接算法,更多是出于北斗项目时留下的印象,本以为能减轻这块压力,结果实际表现却如此令人吃惊。
短短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算法开发工作。
尽管眼下此算法,还未通过任务仿真试验。
念头停留在这里,他下秒又想到什么,话音才刚落下紧接着又补充句。
“关于算法的仿真测试,你这边有啥需求,院里保证无条件配合支持。”
徐铭闻言倒也没卖关子,下秒便表达意思。
“刚才我还在同许教授说起这个。”
“我准备构建整个交会对接系统的高保真模型,包括动力学传感器,执行机构甚至是各种故障模式,对设计的算法进行极限测试。”
“对于研发的GNC自主交会对接算法,徐教授可是非常的有信心。”许崇兴闻言在旁边微笑着附和一句。
以他对徐铭的了解,既然敢说出这句话,便说明对算法具有足够的自信。
倒也不会担心,所谓的极限测试。
何况这恰恰能保证成功率。
梁占军知道徐铭的数学建模水平,闻言也没有异议。
随即便点头答应下来。
“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