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有声 > 第132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第3页)

第132章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第3页)

雍熙北伐结束后的同年十二月,宋朝与辽国又发生了两场大战。

第一次是986年的君子馆之战,宋军损失数万人马。

第二次是土磴寨之战,这一次宋朝找回了点颜面,杀敌两千,俘虏五百。

三场惨败,驴车皇帝耗尽了太祖留下来的全部精锐,堪称大宋败家子的存在。

从此以后太宗皇帝虽然嘴上很硬,要励精图治收复燕云十六州。

别当真,好面子罢了。

后世总结出:“北宋缺将,南宋缺相。”是有道理的。

无论是曹彬、潘美、米信还是田重进,又或者李继隆都不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

之所以造成“北宋缺将”这种局面,这一点倒是跟太宗皇帝没有太大的关系。

太祖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自立建立北宋,结合五代十国骄兵悍将拥兵自重的弊端。

为了避免宋朝成为第六代,只能弱化武将的权力。

“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被剥夺兵权,辞职回家养老,从此北宋便没了帅才。

加上乌烟瘴气的西北局势,让太宗皇帝心灰意冷,从此再也没有刚刚即位时候的意气风发。

(或许,慢慢接受平凡的自己也是挺好的。)

从太宗后期开始,朝廷上下包括皇帝在内,都形成了一种风气,俗称鸵鸟政策。

战争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续。

三次大战,三场惨败。

彻底耗尽了太宗皇帝的雄心壮志。与其说败于军事,不如说败于政治。

第一次讨伐伐辽,太宗皇帝趁着收复北汉之余威,想乘胜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

在钱不到位的情况下,将士们对此并不上心,消极应战,第一次北伐黯然收场。

七年之后,太宗皇帝准备数年之久,不惜调回胜利在望的西北精锐,倾全国之力再度出兵北伐。

这一次,雄心壮志被曹彬等平庸的将军们蛋碎一地。

惨败于岐沟关,折了演义中的名将杨业。

北宋缺将的短板被展露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在雍熙北伐之前,满朝文武就对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有太大的兴趣。

朝臣们的心思是收复了又如何,关我何事?对我有何好处?还不如在家喝酒撸串,左一个明艳动人,右一个沉鱼落雁,岂不快哉。

什么收复失地,一雪前耻,关我鸟事。

五代时期中原皇帝轮流做,53年13位皇帝,平均在位4年,走马灯似的换皇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