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核心痛点不是立刻大规模产业化,而是先解决‘鲜菇变干菇’的瓶颈,把产品能稳定地卖出去,让老百姓先见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有了收益,信心和市场自然就来了。”
马德才眼睛渐渐亮了,但仍有顾虑。
“江局,您是说……我们先不搞大的产业化基地,就集中火力,搞个村集体的小型烘干作坊?用这个农业厅的文件,走农业口的绿色通道?”
“对!”
江辰斩钉截铁,“烘干设备是关键。由村里合作社名义申请,我们扶贫办联合农业局去推动,绕开工信局那个大坎!”
“等作坊运转起来,产品有了稳定销路,市场反响好了,再回过头来推动完整的产业化基地立项。”
“那时,水到渠成,工信局那边,我这个副局长签字盖章,谁也挑不出大毛病!”
马德才一拍大腿,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妙啊,江局!这招‘农村包围城市’,绝了!立项审批卡我们,我们就先不立那个项!把根扎稳了,果子结出来,看谁还能拦!”
“先别高兴太早。”江辰给他泼了盆冷水。
“农业局那边也得有人支持,你立刻去办几件事……”
“明白!我这就去办!”
马德才像打了鸡血,夹着包风风火火地冲了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江辰像一枚精准运转的齿轮。
他亲自跑了几趟市农业局,找分管副局长和特色产业科的负责人。
他没有提工信局的卡壳,只强调青山坳菌菇的品质优势、农户的迫切需求以及省厅那份指导意见的精神。
“张局,王科,情况就是这样。老百姓守着金疙瘩卖不出去,眼瞅着烂在地里,心疼啊!我们不是要一步登天搞大工业,就是先解决‘从鲜到干’这临门一脚的问题。”
江辰言辞恳切,摆事实,讲政策,谈民生。
农业局的张副局长是个务实派,早就听说过青山坳菌菇品质好但卖难的问题,又看到省厅文件的支持,扶贫办这边还主动扛责任、跑对接。
他略作沉吟,便点了头。
“江局有心了。这事,于情于理于政策,都该支持!特色产业科牵头,尽快去青山坳实地考察评估,只要方案可行,技术指导我们包了!”
最大的外部障碍之一,在江辰的迂回策略下,被顺利打通。
与此同时,马德才那边的进展也传来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