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这报纸上面写明了某地受灾,朝廷拨出了五十万灾银,那么老百姓得知后心里面大概就有了个数,按照士绅缙绅以往的默契手段,那自然是层层搜刮,最后到灾民手里面的灾银别说五十万了,开棚给他们施舍几天的清粥那就算是不错了。
但是这报纸办了之后,数目清晰明确,通政司还要在州府建立分部,那这灾银到了什么地方、经过了谁的手、什么时候抵达灾区,也都会全部清晰明确地报道出来,如此一来士绅缙绅还怎么趁机贪腐搜刮银两?
这分明就是断人财路啊!
再比如这个地方受灾了,皇帝陛下有仁德之心,下令减免灾区今年的赋税,那报纸一刊登出来,经过通政司那场宣政吏告诉老百姓,那老百姓就会感念皇帝陛下的大恩大德,今年咱们不用缴纳赋税了,这让地方士绅和地方官员怎么巧立名目继续搜刮民脂民膏?
这还是断人财路啊!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以往乡野之间那都是士绅掌控,他们有文化有见识知律令明大理,所以一般乡野村民爆发矛盾时,这些所谓的士绅族老其实就充当了裁定人的角色,他们说怎么做乡野村民就会怎么做,不敢质疑也不敢反抗,这就是所谓得读书人帮助朝廷教化子民。
然而着报纸一旦刊登出来后,老百姓就会了解大明律令了,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究竟错没错,知道对方应该受到怎样得惩处,心里面对律令有了模糊概念之后,这些乡野村民再发生了矛盾,下意识地就会去官府县衙,而不是听从士绅乡绅的意见!
换句话说,这就是对士绅读书人统治力的破坏和动摇!
所以办报纸得消息一出,士绅缙绅顿时怒了,疯狂弹劾通政使丛兰,并且进言劝谏皇帝陛下收回成命。
然而不等皇帝朱厚照对此做出表态,很快另外一件大事就发生了。
那就是杨廷和派遣去江西南昌调查宁王朱宸濠试图叛逆罪证的监察御史,竟然在回京途中不幸遇到乱匪,直接就被杀了,死得连尸体都找不到,更别提什么罪证了。
此事一出,瞬间引得朝堂震动,什么报纸文臣缙绅也顾不上了,他们立刻团结起来将矛头一致对准了光禄寺卿朱宸濠。
当汤昊听到这儿的时候,也是不由感慨万千。
这宁王朱宸濠真他娘地是个狠人,监察御史说杀就杀了,端得是个无法无天心狠手辣。
其后朱宸濠反倒是指责杨廷和培植党羽,公器私用,因为那名监察御史本身就不是江西道的监察御史,也不是江西人,他去江西南昌干什么?
杨廷和没有料到会被朱宸濠反咬一口,震怒之下当朝指责朱宸濠在江西铲除异己、豢养死士,而且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意图谋反。
反正就是互相给对方泼脏水就完事儿了。
结果皇帝陛下高坐钓鱼台,看戏看得津津有味,也不理会双方说了什么,就是索要证据,而且还是必须证实对方罪行的实际证据。
原本杨廷和距离拿到证据就差一步,结果连带着监察御史都死无葬身之地了,哪里还拿的出证据,只能偃旗息鼓。
反倒是都察院总宪大人张敷华因此而彻底震怒,直接请辞致仕,继任总宪之人也是一位东宫旧臣,叫做费宏的,据闻此人刚介廉明而且能力突出,是个不折不扣的贤才干吏,所以他虽然年不过四十却一举成为都察院总宪,得到了文臣缙绅的一致认可。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大明京师发生的这两件大事,可谓是精彩至极。
当然主要还是宁王朱宸濠和首辅杨廷和的明争暗斗,让人暗自心惊。
如此一来,宗室藩王和文臣缙绅之间将再无缓和的余地,势必会有一方败亡然后失去如今的权势。
对此汤昊没有什么好想的,这本来就是他们引宗室入朝、捧杀宁王朱宸濠的真正目的。
简单了解了一下京师局势,汤昊暂且也安心了不少。
随即他就看向来驻倭大臣梁储,此人不过四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加上曾经是朱厚照的东宫半师,注定将来会成为朝堂重臣。
“梁储,这是驻倭大臣要做的事情,你且收好。”
“好好看,好好学,然后将每一项落到实处。”
“尤其是这开办学校弘扬儒学一事,更是重中之重,必须尽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