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担忧的,是那些负责推举孝廉之人。
他们之中,有人心怀叵测,妄图通过推举孝廉来扩充自己的势力,将这一善政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亦有人被别有用心之人蒙蔽欺骗,从而推举出一些徒有虚名、德不配位之人。
而那些为了成为孝廉而刻意为之的人,他们的行为已然背离了孝廉的初衷,使孝廉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荡然无存。
您是睿智之人,又非迂腐的儒士,何苦要在此事上如此执着呢?”
说实话,刘辩其实没必要说这些。
按照他现在的行事风格,也确实如卢植所说,卢植已经成为刘辩新政的绊脚石。
但是,刘辩难以忘怀的是,卢植当初,可是毫无保留的支持他,这个无关乎利益。
关乎的只是卢植个人的道德底线。
说句难听话,可能卢植是汉末最后一个有道德的人。
而刘辩觉得道德不应该被如此践踏。
对美好的追求本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卢植是唯一一个,没有基于利益考虑,而是基于道德考虑而支持他的人。
刘辩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和卢植的决裂,这个已经和利益没有关系,关系的是刘辩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此刻刘辩他的话语诚恳真挚,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希望能打动卢植,让他理解自己的苦心。
卢植听闻此言,只是默默地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他的面容沉静如水,可内心却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一方面,是对传统选才制度的坚持,那是他多年来所信奉的理念;
另一方面,是对刘辩观点的理解与认同,他深知刘辩所言并非毫无道理。
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不知该如何抉择。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情操是个人的选择,但利益却是集体的结果。
刘辩见状,继续耐心劝说道:“今朝以来,那些所谓的孝子难道还少么?
有的人为了博取名声,竟然在墓穴之中居住数年。
卢师,您想想,这种人一旦为官,真的能够为百姓谋福祉、有益于民生么?
他们的行为或许只是为了追求虚名,而并无真正的治国安邦之才,若让这样的人充斥朝堂,国家将何以堪?”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深不满与忧虑,言辞恳切地向卢植阐述着自己的看法。
就在这时,蔡文姬忽然发出一声惊呼,那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突兀,瞬间打破了这凝重压抑的氛围。
众人急忙转头看去,只见那边原本醉倒的蔡邕忽然坐起身来,朝着旁边剧烈地呕吐起来。
所幸,早有准备的采女眼疾手快,迅速端起虎子(便器),小心翼翼地扶住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