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哪怕在光复川陕后,明军不再像曾经那样,战马奇缺,但马营规模依旧无法和满清相提并论。
满清绿营新军同样编有马营,但数量却是明军的三倍,每营三千骑。
更不必提还有八旗骑兵,蒙古骑兵,以及绿营将领们的家丁、亲卫等等。
只以东路战场而言,虽然两军兵力相当,但清军的骑兵规模至少是明军的三倍左右。
于是乎,在图海的建议下,清军选择了这种利用骑兵优势,和明军主力打游击的方法。
这个思路,图海主要是受昔日桂北战役时,胡一青、王夫之所为的启发。
并且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效果可比当初胡一青的汉彝联军来得要强。
不过不同的是,清军并不像胡、王游击队那样,拥有桂北百姓的支持并利用山形地势。
不过这也不重要,因为徐州地方千里平原,本就是铁骑用武之地,而清军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坚壁清野,什么百姓支持,清军没有,难道明军就有?
一方面紧闭门户,死守城池,让明军主力无法短时间内拔下一座城池。
另一方面,其余各处游荡的骑兵大队,就可以趁机袭击正在攻城的明军外围,从而逼迫明军主力不得不放弃攻城。
如若攻城明军转过身来想对付这些骑兵,那么这些骑兵大队又会凭借机动力退缩各处,遁入坚城。
坚城依托骑兵,骑兵依托坚城。
三月末,张煌言领两师围攻萧县
围城第三日,遭遇三仙台和徐州方向的四千余骑袭击外围,又不得不分出一个师反身对付骑兵,结果对方完全不恋战,就这般和明军反复拉扯。
一怒之下,张煌言又令王翊领一个师围攻三仙台,结果还是同样的遭遇,被曲里铺和赵家围方向的清军三千骑兵袭扰。
最后,冷静下来的张煌言也逐渐明白了对方的打算。
汇报给永固山营地的张名振。
面对如此状况,倒也并非没有破局之法,只是比较麻烦而已。
张名振命全军马营,全部汇集永固山前。
共七营,七千二百余骑,重新分为前后左右四翼,分别派往房村、萧县、三仙台、曲里铺方向。
很显然,便是以骑制骑。
不过,很显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就能解决……
光复后军的指挥体系主要分为三层,都督张名振,留在永固山大营总理大局,都督长史张煌言领主力抵近萧县一带,和清军正面对垒。
都督佥事王翊领着骑兵,执行与清军骑兵大队周旋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