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九成以上。
而在那些相对偏僻落后的乡村地区,也达到了五成多。
乡村地区入学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依然让朱慈烺比较头疼。
深入探究后发现,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犹如一道顽固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乡村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导致很多适龄女孩子都未能走进学堂。
很多人都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
所以让他去上那么多的学干嘛?
这就导致很多乡村地区的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家的闺女去上学。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朝廷针对性地颁布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政策。
比如对于乡村地区的小孩子入学,只要考试成绩合格,每个学期结束都能领到相应的粮食。
根据成绩的不同,每个男学生可以领取100斤到200斤不等的粮食,而女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上浮20%。
即便考试不合格,也能领到几十斤粮食。
此外,如果家里粮食充足,不需要粮食的话,还可以折算成银子领取。
这样的政策不可谓不好,堪称前所未有的优厚。
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乡村家庭不愿意让子女入学。
或者即便入学了,也往往只让孩子学上一两年,觉得孩子基本识点字就足够了。
除了重男轻女的因素外。
大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各种各样的作坊和工厂,在大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老百姓赚钱的机会和途径大大增加。
家里的大人忙着去作坊或工厂做工赚钱,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便需要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弟妹。
等到孩子们年纪再大一些,又可以去帮忙干活赚钱,或者做家务活、种庄稼。
尽快忙完了庄稼活,大人们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工,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
老百姓们在心里暗自盘算。
觉得读书不如让孩子尽早帮忙干活赚钱来得实在。
对于他们来说,眼前的经济利益更为直观和重要。
至于读书可能带来的更长远的好处,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面对这种情况,朱慈烺也是颇感无奈,只能让人加大宣传力度。
朝廷不断收集各种正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