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严格的控制包装的发行量……”
朱标迅速的持笔,刷刷刷的在这里进行记录。
把梅殷所讲的这些,都给记了下来,态度很是端正。
“二妹夫,这宝钞要发行多少,才算是比较合适?
是发行这么多后,今后都不再发行。
还是说今后每年都有发行?
发行的话,应该发行多少?”
太子朱标望着梅殷,问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很多都能直接问到重点。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太子朱标对于这个事儿,早就做了做足了功课,并且听的也特别的认真。
脑子转的也快。
和朱标相比,朱允炆这个没脑子的蠢货,简直就差的太远了!
今后,大明若不是大哥不英年早逝,由他从朱元璋的手中接过江山,今后肯定会变得大不一样。
梅殷道:“这个具体的发行量,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调查评估之后,才能得出来一个大致。
今后也并不是说就不再印新的宝钞了。
还要印,但是要有一个度。
我觉得,每年新印的宝钞价值总量,大概为上一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吧。
毕竟总体而言,各行各业都是要发展的。
只要别有什么大的动乱,正常情况下,每年经济都是会增长。
会有着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东西被生产出来……”
梅殷自然知道,如何准确的评估测算,控制货币的发行量这些,有着一整套严格的评估计算方式。
有着诸多的讲究。
但是,该怎么说呢。
在如今这个时代,太多的指标反而有些不太好。
难以做到各种各样的评估。
后世的那种多种评估,都是建立在通讯,以及信息获取处理等各方面大发展基础之上的。
如今的大明,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既然如此,那就弄个大差不差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了。
只要能严防死守着这一点儿,那今后洪武朝的宝钞,就算是还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那也不会太严重……
朱标闻言,连忙又将这些给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