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等到现在才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主要是航天机构那边的空间站研发进度有些缓慢……其实也不慢了,三四年时间能够搞出来已经很牛逼了。
奈何南门航天的六号重型火箭研发速度更快啊……南门航天不仅仅研发了六号重型火箭,还顺带搞出来了青龙货运飞船以及黑龙载人飞船呢,然后还折腾出来了其他一大堆的各种航天技术,比如宇航服,太空作业机器人这些东西。
这个时候,徐申学就在南门航天的负责人的带领下,看到了一台相对怪异一些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行走机构,不是轮式也不是双足。
而是一个大方块,但是四周却是有四个机械臂!
“徐董,这是我们联合了智云集团机器人事业部一起开发的太空作业机器人,整个机身都采用了抗辐射,抗严寒设计,可以满足苛刻的太空环境下的作业需求。”
“系统内置了诸多工业操作的数据模型,可以有限协助宇航员完成出舱后的空间站检修等诸多任务。”
“它可以自主运行,也可以通过遥控运行,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哪怕空间站里没有宇航员,也能够通过该机器人来完成对空间站的各项检修……当然,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在地面进行一定的模糊指令遥控。”
“不是全面遥控操作,而是对机器人下达各种指令后,机器人执行命令完成各种检修甚至应急修理!”
“它的四个机械臂,可以挂载十多种不同的检修模块,可以根据预设指令,定期自主完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空间站检修以及应急修理任务。”
“在遥控的情况下,则是可以完成几乎百分之百的检修以及修理任务……但凡是人类宇航员可以做到的,它都可以做到,甚至更精确!”
“同时根据我们的这个机器人的特性,空间站的外观设计上也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设计了诸多连接点,以便为我们的机器人出舱活动的时候提供着力点进行固定,我们的机器人可以使用任何一条机械臂上的专门卡扣对接这些连接点,起到固定作用。”
“我们还给这个太空作业机器人内置有多个化学推进器以及电力推进器,联合使用下,化学推进器可以提供短时间的较大动力,电力推进器则是可以提供少量,但是能耗更低的动力。”
“该机器人甚至可以直接脱离空间站,独自在太空环境下进行航行,只不过有动力续航时间不长……我们这个说是机器人,但其实更像是一个具备灵活灵动能力,具备作业能力的航天器。”
“后续空间站发射成功后,我们就会利用五号火箭上打青龙飞船,把一台太空作业机器人以及其他空间站所需要的诸多补给送到空间站,以在真实的太空环境下进行各种测试以及初步应用!”
“一切顺利的话,后续我们将会在空间站上部署至少三台机器人,以完成相应的各种任务,大幅度减轻宇航员的工作量,并提升空间站的使用寿命。”
徐申学看着前方这个主躯干是个长方块,然后伸出来四个机械臂的古怪机器人,感觉也挺奇怪的……说实话,这不太符合他对机器人的外观期待,也不符合大部分人对机器人的外观印象。
机器人嘛,很多人就觉得机器人,就应该是智云集团里一月份的时候对外发布的双足机器人那样的!
不过徐申学也知道,专业的技术人员把太空作业机器人设计成这样,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所以徐申学也不会去评价什么。
看过了这太空作业机器人后,徐申学还和其他人一起去看了其他的一些南门航天的产品,包括青龙载货飞船,黑龙载人飞船,这两个都是属于十二吨级别的飞船,用五号火箭的复用模式进行发射,最大程度上节省运力成本。
随后还看了南门航天和智云机器人合作研发的其他一些太空用的智能化设备,这些智能化设备,其设计出来的最大目的是在月球或火星上用来挖掘,提炼矿产,然后用于就地生产各种零配件,乃至设备。
这是未来建造月球或火星基地的重要一环……毕竟不能什么都从地球上运过去,那样时效太慢,而且成本太高。
所以南门航天的工程师们就想着,干脆造一批高度智能化的设备,在当地直接挖矿、提炼、然后通过3D打印等方式就地制造部分零配件甚至部分设备了,或者是用来收集、提炼原料,实现基地的部分自给自足,甚至为返航飞船提供燃料。
考虑到火星上有二氧化碳以及冰,可以为采用甲烷液氧发动机的飞船提供燃料,南门航天早早就启动了甲烷液氧发动机的研发了,目前都快要测试成功了。
玩太空探索,徐申学可是认真的,而且是真的一步一步去做。
看了诸多新鲜玩意后,徐申学心满意足,然后又和航天机构的人一起看了准备发射的天空三号核心舱。
一开始只是听数据还没什么感觉,但是真正看了,才知道这个空间站核心舱是真的大!
长度都达到了二十多米,直径有六米多,这可比之前的天空二号试验空间站大了好几圈。
“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制造出来的最大的空间站或卫星了,我们的一个舱,就抵得上国际空间站里的三个舱!”
“后续的两个实验舱也是这个尺寸,后续三个舱室组合起来就能够达到一百八十吨净重!”
“如果有需要,未来还进行进一步扩展到六个舱室,整个空间站的净重会达到三百六十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