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客户找上门来就是为了你的可回收火箭便宜,所以五号火箭的所有发射任务,清一色的都是采用陆地回收的方式。
而采用陆地回收模式的话,可以把十二吨的货物送上近地轨道。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
也没多厉害,大概就是世界第一的样子。
国外有类似起飞重量的大型火箭,一般近地轨道的运输能力也就八吨,十吨左右,这还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呢,然而还没南天门五号火箭陆地回收模式下的运载能力多!
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此外,现在五号火箭已经有了B型的改进版版,使用了新型的朱雀一号B型发动机,这个根据设计指标,一次性使用的情况下,近地轨道的运输能力已经达到了二十一吨,哪怕是陆地回收也能够达到十三吨的水平。
这个性能,远超一大票各种所谓的先进火箭。
一次性使用的情况下,基本上达到了国外先进火箭七八百吨起飞重量的水准。
但是你要知道,南天门五号火箭B型,只有五百六十多吨的起飞重量呢。
这意味着,更小的个子,更低的成本!
为什么数据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说起来其实也挺简单,基本就是朱雀一号发动机更轻一些,推力更大一些,然后火箭结构材料用的是新型的铝锂合金,所以更要轻一些!
火箭的运载能力,其实就是这样这里扣一点,那里扣一点,然后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就多出来这么好几吨的运载能力了。
但是说起来容易,想要做起来可难了……
这甚至都不是什么单纯的技术难题,而是研发上的思维模式,运营模式上的巨大差距。
南门航天公司研发火箭可不遵循什么传统技术路线,而是采用了高科技企业的诸多研发经验和思维模式,采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零配件,同时还使用了3D打印机技术等。
而说实话,除了商业航天公司会这么干,传统的各国航天机构是不可能这么干的。
风险太大,责任太大,最重要的是:没那必要啊。
人家这是机构,可不是什么商业公司!
这些人的想法是五百吨的火箭干不了这活,我就弄个七八百吨的火箭啊,反正花的又不是我的钱。
没必要费尽心思,冒着技术风险去提高推重比,然后让五百多吨的火箭去干七八百吨火箭的活啊!
这种事,可是属于典型的成功了,好处没我份,失败了我挨板子。
傻子才给你搞……而且别把研发人员当傻子。
欧洲也好,美国也罢,乃至俄罗斯呢,他们的航天机构其实都差不多,花钱在行,但是降低成本吗,搞性价比这些他们就不在行了。
甚至都没动力去干这种事!
他们和商业航天公司的思维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南门航天就有个需求,因为他们是要赚钱的,这五百吨的火箭和七八百吨,乃至一千吨的火箭,发射成本差别可大了去。
因此南门航天更愿意冒一些技术风险,采用新技术,使用五百多吨的火箭,去干七百吨火箭的活。
最后,就有了这种技术差距。
南门航天公司,有了南天门五号火箭这种大推力,低成本的高性价比火箭,拉一些普通的商业订单还是问题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