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如履薄冰 煌未央 > 第347章 战略转变(第3页)

第347章 战略转变(第3页)

——当某件事,让朝堂内外都有些摸不准、看不清的时候,作为皇帝,不要自作聪明的急着开口。

先让臣子们说;

别管说的对或不对——先从这些汉室全天下最杰出、最聪明的人口中,听听所有存在的可能性。

再和自己的猜测对比一番,并最终确定:哪种可能性最大、最合理。

若是有可能,最好从头到尾都不开口,就让臣子们自己商议,并最终得出结果,便大抵是最合理的推断了。

若不然,堂堂皇帝之身,一有事就跳出来急不可耐的‘朕觉得如何如何’,万一猜错了,丢人事小,为臣下所轻事大……

对于老爷子的教诲,刘荣虽然向来都颇有微词,却很少能拿出什么像样的反驳依据。

——作为封建帝王,先孝景皇帝刘启,无疑是冷血无情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肉体凡胎、有血有肉的人,刘荣本能的排斥这种冰冷无情的行事准则。

但作为帝王,尤其是一个合格,且有志做得更好的‘明君’,刘荣不得不承认:先孝景皇帝,是封建帝王最标准,同时也是最完美的模板。

很多事,或许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者解决方法。

但你必须承认:如果你采取汉景帝刘启的处理方式,那就肯定不会出问题——至少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对于封建时代绝大多数时期的帝王而言,重要的往往都不是做点什么,而是别出岔子。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照着汉景帝的路子来,准没错……

“依臣之见,军臣此举,大抵是以退为进——假意服软,实则,仍旧不甘于河南地之失。”

“若我汉家信以为真,果真于河南地北境,即五原-高阙一线减兵,军臣或将大军南下,以图河南地。”

“然若不信,数十万大军久驻河南地,时日一久,府库恐亦有所负担。”

几乎是在这番话传入耳中的同时,刘荣便根据这番话的内容,判断出了发言者。

——廷尉赵禹。

作为法家出身的律法专才,赵禹对于任何事,都是不吝以最大的恶意、最悲观的态度加以揣摩。

放在军事上,说好听点,这叫料敌从宽。

说难听点,就是过分悲观。

若是让这么一个人做将军,是真的不会出纰漏;

但也是真的办不成事儿。

而且这个‘不出纰漏’的代价,往往是趋近于极限的。

这种极致悲观、极致小心,和程不识那种步步为营、谨小慎微还不一样。

——程不识的步步为营,是以战场形势变化、敌我双方兵力,以及军心、士气等种种因素,来做出相对应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稍趋于保守。

好比敌军五万,我军也五万,势均力敌之下,程不识会选择小心试探,并保守僵持,以‘我方稍有劣势’为准,以静制动,等待可乘之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