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鹿特丹这样的欧洲城市都邀请他去取景拍摄。
但他偏偏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回避去好莱坞。
换句话来说,整个亚洲、HK的影视圈,也可以算是他的舒适圈。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非要去好莱坞那个更加成熟的天地开始,其实不亚于普通人出国从头打拼。
这也是九十年代初的龙哥,唯一被人诟病的痛脚,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去洋人的好莱坞闯名头啊。
华人在好莱坞本来就没什么根基,吃不透啊。
可荆小强表现出来就太熟悉了。
周围众人听得频频点头,有理有据,还目标如此明确。
之前的各种打算纷纷放下,就围绕荆小强说的这个方案来做。
十九岁。
龙哥十九岁的时候还在洗盘子,从戏班子出来他都不知道干什么,跑龙套没个出息。
但荆小强的十九岁如此清晰。
而且最重要一点,哪怕在全世界,玩艺术的逼格永远高于商业影视圈。
拍电影电视的根本不敢在舞台剧面前谈艺术。
这是有鄙视链的。
歌剧差不多是最高点,歌舞剧差点,但纽约大都会剧院这种全球最顶级的古典歌剧院,也要接经典歌舞剧表演。
总之这一块儿是绝对俯视影视剧,就像林肯中心俯视好莱坞一样。
好莱坞明星再红再火,也想蹭着去百老汇演个什么剧,就有逼格很有文化艺术范儿了。
所以别看荆小强初来乍到才一部剧出头,起步就在影视圈之上了。
毕竟这也是HK文化中心这些人多少年的夙愿,李小龙那点名声,终究不是正统。
他们也想用东方艺术镇住洋人,这样才有地位。
那年代,能有这个思路已经算不错了。
洋人是正统,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荆小强不光指大方向,还有实操建议。
西城剧院那老板二儿子迈克尔更有兴趣接班,找人找关系去找他谈,甚至邀请过来看看不就成了,迈克尔也在找寻优秀的剧目出头呢。
他这开挂喂饭都到嘴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