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先别急着走,可否赏脸一起吃个酒?”袁绵侯笑着说道。
那几个人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一丝警惕。其中一个人问道:“你们是谁?我们好像不认识你们。”
袁绵侯和李补之相视一笑,袁绵侯说道:“再仔细看看,难道都认不出我们了?”
那几个人盯着他们看了好一会儿,突然,其中一个人瞪大了眼睛,惊讶地喊道:“袁将军!李将军!真的是你们啊!”
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神情,连忙行礼:“参见将军!”
袁绵侯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多礼,如今我们都已脱下军装,大家都是普通人了。走,找个地方好好聊聊。”
他们来到一家酒馆,要了一间包间,点了几壶酒和一些酒菜。酒过三巡,气氛逐渐热烈起来。这些曾经的手下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纷纷向袁、李二人介绍着他们在武昌纺织总厂的生活。
“将军,你们是不知道,这纺织厂可好了。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薪酬,比我们以前在老家种地强多了。而且厂里女工多,找对象都容易了不少。”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满脸兴奋地说道。
另一个人接着说:“是啊,将军。厂里还包食宿,我们每个月都能攒下不少银两。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袁绵侯和李补之听着他们的讲述,心中也为他们感到开心。袁绵侯端起酒杯,说道:“看到你们如今过得这么好,我们也就放心了。要是在厂里干得不开心,或者工资拿不到,尽管写信到金陵告诉我们。我们和冯唐、冯紫英父子俩还是有些交情的,只要我们出面交涉,保证能解决问题。”
众人听了,纷纷起身道谢。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人说道:“将军,多谢你们的关心。不过您放心,如今武昌城中有好几家报刊杂志,像《武昌晨报》《武昌早报》《长江晚报》之类的,专好打抱不平,替贫苦人发声。厂里要是敢拖欠我们工资,这些报纸肯定不会放过他们。就算武昌这边的报纸不敢报道,邻省的报纸也一定敢。所以,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袁绵侯和李补之听后,心中暗自感叹。他们没想到,在这遥远的南方城市,媒体竟然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成为普通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
“这倒是个好办法。有媒体监督,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自然就少了。看来这金陵新民朝廷推行的新政,确实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李补之感慨道。
在武昌城中,袁绵侯和李补之又停留了三五天。这几天里,他们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他们看到了新式学堂里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看到了医院里医生们救死扶伤的忙碌身影,也看到了商业街上店铺老板们诚信经营的场景。这一切,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终于,到了离开武昌的时候。袁绵侯和李补之收拾好行囊,来到了武昌码头,打算坐船前往金陵。站在码头上,他们看着一艘艘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心中却涌起了一丝疑惑。
“补之,你看这些船,怎么都没有风帆?”袁绵侯指着眼前的船只说道。
李补之皱着眉头,仔细观察了一番,也摇了摇头:“我也觉得奇怪。没有风帆,这船怎么行驶呢?”
这时,旁边一位中年男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笑着说道:“两位一看就是外地人吧。如今东来西往的船只,都用蒸汽机做动力了,帆船早就成了陈年往事。”
袁绵侯和李补之一脸茫然,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蒸汽机。
几年前,金陵工学堂便主持研制出了蒸汽机船,但当时还处于研发阶段,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直到前年开始,才实现了蒸汽机船在长江航线武昌至金陵段的远距离航行,也由此开始了蒸汽机船取代帆船的序幕。
但袁绵侯、李补之二人,长年生活在西北内陆,那里干旱少雨,过河则靠羊皮筏子,连将士们的温饱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自然无暇关注金陵新民朝廷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了。
中年男子看出了他们的疑惑,便耐心地解释道:“蒸汽机啊,就是一种能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有了它,船就不需要靠风力来行驶了,速度又快又平稳。”
尽管中年男子说得头头是道,但袁绵侯和李补之还是听得云里雾里。就在他们还在努力消化这些新知识的时候,几声汽笛声响彻码头,吓得他们差点跳了起来。
“这又是什么声音?”李补之惊慌地问道。
袁绵侯更是从怀里掏出了一把防身用的短匕,疑惑道,“听着好像是枪炮一类声音?”
中年男子笑着说:“无妨,无妨。这是船上的汽笛在响,提醒大家船要开了。”
袁绵侯和李补之这才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客船。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船只缓缓驶离了码头。一开始,他们还有些紧张,但很快就发现,船只行驶得非常平稳,速度也比他们想象中快得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