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咋舌道:“难怪伱记得这么清楚。书的内容是什么?”
威尔斯摊手,
“那你得问陆教授了。具体的我也记不清。”
于是,两人一齐看向陆时。
陆时恰好看过,介绍道:“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分布,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每座城市分成……”
他微微停顿,
“后面还用讲吗?”
威尔斯和凡尔纳短暂地视线交流,
两人同时说:
“不用。”
凭“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这句话,加上《乌托邦》这一书名,后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
而且他们都读过这本书,多少保有印象。
凡尔纳说:“如果乌托邦是理想化和建构性的,那么,反乌托邦就是批判、否定和解构的。《新法国》确实属于后者,但只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刻。”
陆时有些好奇,
“为什么觉得不深刻?”
凡尔纳耸肩,
“在《新法国》里,法国公民允许一个娶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四岁的女子为妻的人当首相,而且,这个女子还曾经是首相的高中老师。这不是瞎胡闹吗?如此大力度的否定,反而使小说缺少说服力。”
陆时:“……”
他懂了:
在20世纪初,《新法国》是反乌托邦;
在21世纪初,《新法国》是现实主义批判。
真是有够离谱的。
陆时轻咳了一声,问道:“凡尔纳先生,你不觉得,里面把法国人描述得都很无私,他们让法国再次伟大的过程更胡闹吗?”
凡尔纳听得直摇头,
“胡闹?不,不不不。我认为佩尔高先生是抱着严肃的态度创作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肃,我们才将《新法国》定义为反乌托邦题材,而不是荒诞小说。”
呵,法国人。
陆时无话可说。
凡尔纳却意犹未尽,继续评价:
“但佩尔高先生终究还是年轻。他写的那些个桥段,甚至不如180年前的《格列佛游记》值得推敲。”